早期依恋关系与人的心智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本次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依恋》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学习,小伙伴们分成两个组,每一个组通过组内分工,选出阐述内容和提出问题两个部分。第二部分由张老师带领我们从序言、前言和第一章观点,来进行本书的核心概念的梳理。

      一、张老师给出了两组参数:依恋理论发端于1956年因为二战后大量孤儿的产生,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依恋理论学家们得以以做项目研究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依恋理论属于客体关系理论的范畴,它试图通过依恋的接口来了解亲子关系。从儿童再到成人,可以说依恋影响着整个人的一生。结合最近我在阅读的大卫•威廉《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尤其觉得依恋理论对于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有着重大的价值。1. 爱与恨、焦虑与防御、依恋与丧失2. 早期亲子关系中的:温暖、亲密、持续第一组,我的理解是,通过一个人的爱与恨、焦虑与防御、依恋与丧失的状况来看一个人的心智状况。第二组,则是早期亲子关系中可以真正促进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形成良好亲子交互,最后推动孩子心智化能力逐渐形成的重要影响。在这种辨识中需要高度重视注重时空感:看经验的发端点、发展的过程、目前的问题。

二、核心点

1.  通过行为轨迹和精神轨迹去了解早期经验形成的轨迹

  一直以来你是过于重视情绪体验、关系和谐?还是善于启动思考?从遇到问题你的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状况中就可以辨识出你是倾向于情感型、思维型、感觉型还是直觉型。情感型太注重情绪体验,导致纵深度缺乏力度,容易粘滞和搅缠在那样的情绪体验当中。它的思索很容易被拉拽。每个人都有情绪、情感的体验,但是过程很重要。有的人可能就沉浸在情绪体验中很难启动思维,有的人可能启动了适应、有的人启动了思索。思维型的人容易趋向于逻辑判断、分析。

底层逻辑的反应:

有些人底层逻辑首先碰到一个事情,情绪起来了,再给他第二步第三步,还是这个情绪体验,基本就没辙了,情绪化发展不太好。有些人第一级情绪体验之后,第二步开始寻找适应,不思索,但是迅速启动适应机制,哪样对他好,最容易让他持续避免焦虑的冲击。

真正的分化来了:

迅速形成功能性代偿,适应性很强,意味着现实感很强;思索性的可能反应慢一点,但是纵深度会很强,不像第二类既得利益,她厚积薄发的蓄积力很好。

第三步:不断的将情绪体验养成一个小怪物,不断的去喂养、填充他,又开始了,很复杂。这里也分两类,一类人就通过幻想机制去喂养,一类人就直接用现实的,迅速获得的既得利益喂养,这个既得利益又跟上面第二类不一样,人的分化有非常底色级的特征和特色。

2.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心智底层的基础——安全和信任

依恋理论就是从亲子关系出发,从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是如何形成的。

3.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分离焦虑,带来的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 :从分离性焦虑这个点,可以与依恋理论中的四种类型:安全型、矛盾性、回避型和混乱型的具体表现和亲子关系互动模式来理解。思路就更加清晰了。从亲子互动模式来看如何处理分离焦虑;或者从分离焦虑状况来反观亲子关系状况和心智发展状况。

4.理想化正是我们在处理分离性焦虑的机制。

“很多成人心智化水平低下都来源于早期处理分离性焦虑的低效和低能。”这样的人可能会终身被分离性焦虑关闭,处理不了分离性焦虑,你会在内心幻想一种可以,幻想一种陪伴。

可以理解为,通过个体的需求和对外界的主观解读,在内心塑造一个安全、有力量的理想化形象吗?

5. 关于发展的问题和退化的问题。

你不发展,只要停滞就一定会退化,整个生命发展的序列过程中只要有很多暗区和很多停滞点,都涉及退化,在做个案的时候都会碰到这些暗区,无论是做发展和修复,这要看程度,如果暗区是大面积的,艰难度可想而知,碰到退化,被治疗者和被自我体验者的体验,强烈需要抱持。

6.分离性焦虑、理想化移情、强烈抱持。

发展中很多的阻滞都来自于分离性焦虑。能够阻滞发展,那要有多大的拉力?否则没有办法组织生命发展的强大之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发展性的问题。

理论研究、哲学思考、大量的案例。

7. 治疗中,咨询师让孩子借由理想化移情,向真实化体验。

8. 治疗中原始的精神活动的机制的激活与修复。

“原始的精神活动机制,本身是对另外一个客体形成隔离,向真实的地带移动。你会感受到挫败感。升级为愤怒想咨询师投射。这些都来自于早期的亲子关系中我们的分离焦虑没有处理好。你在哪里摔跤就在哪里处理。你的视野,你一辈子盯着你妈、你爸(生物性)你母亲、父亲(精神性的),下一步你是启动思索还是留下遗憾。”

9.你爸妈、父亲母亲关系的思索。

恨意是绝杀,恨意意味着你对那个阶段处理不了的分离性焦虑给锁定了。

早期的养育环境的支撑力非常重要。

10.早期的发育都会涉及环境依赖性

环境的支撑力非常重要。这些固化的点,可能要让人终生都处理不了,因为比较原始,行为轨迹已经形成了你自己运行的轨道。你要从哪个原始轨道中拉离出来。

11.原始运行的轨道和发展的跃迁,是两个最重要的力学阐述。

在那个最关键的时期,他能够牵引、帮助你。

12.早期重要的客体,是否能起到正向的影响、牵引。

这个很关键,最关键的时期看看你能不能碰到最重要的客体出现,扶持、牵引、帮助你,早期重要的客体是否能起到正向的影响、牵引,意味着你未来的发展的潜质能够得到开发。分离性焦虑处理的障碍,导致你人格发生代偿,长得越歪,要么是代偿,要么是失代偿,都是长得歪八斜扭的。

13.心智早期代偿的评估

代偿有否形成精神母体?有否不能形成精神母体?没有好坏之分,我们看他们结构的生成和演化。这本书还在用肉眼在观察,但是是必要的。

14.现代级的核心——我们开始高度重视亲子养育、亲子关系品质。

中国式父母,中国式家庭中现代型焦虑比西方更强烈。他们要在群体意志和个人意志中进行复杂的博弈。

15.早期母亲是否有能力,精准的辨识出婴儿需要什么?她需要什么的边界。

16.母亲不在场造成的丧失

在场与不在场形成婴儿内在复杂的虚空与实在之间极其复杂的交互性。在这个点上,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你天然的个性、环境的影响分别给你带来多大的影响力。

17.妈妈在场、母亲不在场。

身体在场、精神不在场。精神意味着关注、爱意。身体:焦虑、烦躁的气息。这些展示出了一些不良的身体化。导致孩子要在精神上面代偿,代偿出一个母亲来对抗这个不好的妈妈。这个地方非常复杂!

你母亲不在场,母亲意味着母性的原生力!温暖的庇护、温暖的抱持。生生不息的爱意。是来自于本心、天然的。但是,在一个非常复杂、剧变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母亲多么的少。她被各种各样的现实焦虑所困住。传统来说也是如此。这是一场永恒的战斗——亲子关系。就像爱情一样,可以永恒的去谈。都是你最依赖、最急需的那个阶段,任何变量都会引发很多脆弱性的反应,形成不良的机制。人类终身要跟不良的机制去斗争、战斗、突破!

@:亲子关系一场永恒的战斗,那个人生最脆弱和弱小阶段的记忆将成为一个背包,里面装着的可能有:安全感、信任、温暖、善意、被爱、信心……也可能有悲伤、无价值感、自我否定、愤怒、怨恨…….也有可能兼而有之。

18. 早期的心智发展很多复杂的变量。

非常类似量子物理,测不准,交互性太复杂了。与生俱来和环境的阻滞、抑制等等都会形成非常复杂的变量。

只有经验是可以预测的。怎样最佳的养育模式是最好的模式。养出更棒的孩子,这就有很多的模式和标准,这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是不齿的。经验性的动物,会受限于经验。无法也不能以上帝的视角去确定什么是最优解。心理成长,不是身体发育。

养育最重要的核心,是保障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成长。身体有、心灵也会有更丰富的资源。生理发育的规律性,一个固定的生长序列。心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序列。这个就涉及到自为与自在的重大差异。

丧失、补偿,为什么你的愤怒会处处弥漫不可节制????

借由哲思启动反思。

向死而生——抚慰和激励

哲思——是在我思的困境中,启动的反思。

@:早期亲子关系中带来的不安全感与愤怒,以及后面在主观感受与亲子关系中的互动不断塑造着你的认知与情感。是时候启动反思了,否则将在怨念和愤怒中耗尽余生,害人害己。

19.分离性焦虑和丧失感

能否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一个治疗师如果他具备了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他完成了重要的告别和主体坚信的重构。建立深层及关系在人格发展和整合的层面上。

陌生环境的过程中,想到,人先天的基质就是相互隔离。绝少有人,有深层次关系建立的能力。大家不需要沮丧。今天做,不是要让你非凡,而是让你看到这样先天的缺陷和局限性。边界要很清晰。

深层次的关系是一种奢侈品,人与人精神的连接、精神的火花。

你生命中有没有深层次的关系,能不能有同频共振的关系。经由水星你能否跟自己首先有同频共振?尝试进入风暴的中心?

20. 客体关系、分离焦虑、哀悼、防御、创伤、早期敏感阶段。

21. 依恋的核心:研究养育方法、研究人格发展的趋势

22. 观点就是认知的切入点。

  人格研究的复杂性,所以我们需要具体的认知的切入点——观点。

23.关于《悲剧的诞生》中的大合唱与戏剧。

@ :弱小与暴露下的命运共同体与智者让戏剧出现。

24.创伤与意识的否定

在存在与虚无中就是否定、剧烈的否定。创伤就是在那个点上的大量撤退,暗区。同样的心理事件对于这个人是主战场,对另外一个人是深渊。一下把创伤的本质表征出来了。掉入了意识本身存在的坑。意识的矛盾、冲突、对立、对抗。你不能面对,你在排斥,你在那个层面上有否定,深渊、深坑。

去了解,为什么是一个坑?为什么你将他彻底退。

它属于你,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的意识制造的一个幻象。

哀伤、哀悼。完成几轮的告别,才有可能在创伤的层上,面对意识的天然设定——否定性

      这个修复很难,可能因为巨大的愤怒而引发很多新的心理事件,导致止步不前,治疗师也可能撤退。挫伤不是创伤。创伤——一定有结构性的反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