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06
从阅读心理学书籍,到开始涉猎宗教书籍,才发现心理是从宗教而起源的,都是关于控制精神的学问。
古有精神导师,今有心理咨询师,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现在的心理学是多个层面共同进行的,从人体的运行机制,到意识模型,到家庭,社会,对人精神的起源,发展,变化的全方位的分析。可以说是重物质的,将人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原子,不断地分析他所受到的外力的作用。而古代的精神导师没有如此之多的工具,他们只能凭借着人的内观和自省,来获得心理上的平和。他们将人的心理自身视为了复杂的系统,将人的各种观念,思维,想法,欲望视为系统中的原子,这些思绪互相纠缠,编织成了巨大的罗网,将人困入其中,不得解脱。
这两条路子都是有效的,就像范畴论中的米田引理一样,对象自身与对象与其他所有对象的关系是同构的。
所以,将人所处的外界联系改善了,人的精神自然就会恢复正常,把人内在的观念改善了,人与外界的联系也会随之改变。
数学定理的适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所以这个规律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可描述的物。
宗教,之所以长存,自然有其道理,他们就是古代心理疗愈的场所,当人们有了烦恼,感到了痛苦,无论去寺庙还是教堂,都会感受到一种治愈的力量,因为修道士和僧侣相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可以算是精神导师了。他们学习的是控制精神,就像人们学习控制物质一样。
所以,当人们在惊讶于现代人心理问题为何如此之多时,不妨看一看现代人有多少会去宗教场所,或者心理诊所呢?有多少人试图自行解决心理问题呢?其实,古代人的心理问题绝不比现代少,但他们信仰宗教,所以不断接受着治疗。而现代人将宗教一股脑的视为迷信,反而信仰起物质来了,认为物质包治百病,实在是太荒谬了,物质可以说是心理问题的诱发源,怎么可能是治病良药呢?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了,人们拒绝免费的心理治疗机会,却不得不接受收费的心理资讯和药物治疗。连心理也变成了物质社会的附庸,这可称不上是进步。尤其是宗教备受污名化,在文学作品上,在媒体上,在新闻上,因无知而妄下评价。在批评形式的同时,把内核也给丢掉了。
形式如何,是随时代而变的,但是,内核是永存的,所以,也可以看到,近些年的心理学书籍的走向,开始发掘古代的智慧,正念,冥想,和解,瑜伽,比起强制的药物,人们更加偏向于采用平缓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
心理咨询其实是行不通的,虽然他确实有效果,但就像律师一样,门槛太高,从业者就少,价格就居高不下,导致他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所以,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应该还是精神导师的形式,冥想导师,瑜伽导师等等,而宗教如能通过改革,去除陈旧的戒律,适应现在的时代特征,也会再次发展起来,更有可能的是传统的宗教内核披上了现代的外衣构成了新式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