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疽 肋疽 渊疽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6.2 阴虚火旺证 6.3 气血两虚证 6.4 其他疗法
    附:
      1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1 拼音

xié jū lèi jū yuān jū

2 疾病科属

外科

3 疾病概述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疽证。叁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4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5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

6.2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6.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形体瘦弱,面色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叁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6.4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 ***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痈疽就简

    三寸,腋间。肋痈肋疽,一名夹荧,在肋条骨间。胁痈胁疽,生在肋下近软肉处,又为季胁痈疽。俱按阳痈阴疽则...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肋部

    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渊疽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