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01

小时候看《西游记》,最爱看的就是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的那一段。幼小的的心灵一边感慨猴哥神勇,一边又好奇二郎神怎么会有第三只眼睛,连悟空的七十二变都被他识破了。

甚至还不时的用手向两边拉扯自己的脑门,期盼着能长出个第三只眼来,识破这世间所有的幻想和变化。

慢慢长大,我渐渐认识到,原来现实生活要远比悟空的七十二变复杂多了,各种“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层出不穷,让你难辨是幻是真。

每个人都戴着无数层面罩,可以根据情境的不同,随时撕掉,随时更换。 此时,如若没有“第三只眼”来帮我们看清,复杂关系背后的人性本来,恐怕西行路上就永无宁日了。

02

这时的“第三只眼”名叫理智。有句话叫,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没有对错。这句话看似残酷,却是最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法则。理智本身就是排斥情感的。

《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金句 :我们不是天使,我们不是来拯救众生的,我们唯一感兴趣的,是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

足够理智的人往往能够穿透复杂的关系网,直击事物的本质。 就像贺涵这样,他对市场经济下的工作,有着清新的认识。

经济的唯一道理就是争取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效率,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至于传统的人情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不适用,只会消耗你的能量,拉低效率。

而理智这第三只眼的开启,唯一的钥匙就是提高你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这种认知可能来自书本,或者是你把自己感性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牢固的理性认识。

单单是这样还不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还需要把这些认知拿到生活中去实践,去伪存真。

03

理智这第三只眼是我们看世界的法宝,就如同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

但是,悟空的眼睛也有失灵的时候。整部西游记里,看着最让人揪心的,除了三打白骨精,就是真假美猴王了。

悟空瞪大眼睛看着这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猴子,却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他上天入地,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

细想想,我们头上的这一双眼睛,唯一看不见的就是我们自己。悟空也是一样。六耳猕猴本身就是他性情中暴戾乖张的那一面,是自己的一部分,他又怎么能看得见呢?

04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本来是苏格拉底用来警醒世人的一句哲言,到现在已然被不少人划到了鸡汤文之列。

我想,大概是因为苏格拉底只告诉了我们该做什么,却没说如何去做。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性格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其他;

自己为什么喜欢长发披肩的姑娘,而不喜欢短发;

为什么在别人眼里的一件琐碎小事儿,却能让你暴跳如雷。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已经启动看自己的“第三只眼”, 你在反观自己 。

05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把哲学定义为: 思想思想 。前一个“思想”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意思是,你要学会用第三只眼来反思自己的思想。

想想为什么自己心里的成功人士是那种模样?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定义,但为什么自己就偏偏选择了这一款。

再上一步, 佛家把这种“第三只眼”称为觉知,是对自身情绪,想法,观念的一种深切的感受力 。

我们的整个大脑意识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就像是大海里随时激起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从不间断。

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这些念头的起落,情绪的变化。只是冷静的观察,而不要被你的情绪带走。

你对自身变化的感受力越强,也就代表着你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入。古语有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就是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认识你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