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之主——读戈登“资本三部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春天的起头,一直在看戈登的“资本三部曲”。跟戈登的渊源起于清华,几年前读的《伟大的博弈》,正是出自清华的学者祁斌先生的译作。《伟大的博弈》是美国金融史,是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发展史,听起来都很高深,实则不过是一段段娓娓道来的轶事。故事也许是人生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可能是望之高不可攀的资本发展的本来面目。

    另外两部《资本的冒险》与《财富的帝国》同《伟大的博弈》一样,依旧是故事,关于资本的故事。把三本书拼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主线。和科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一样,经济史仍旧是某些人的历史,这些人如同星辰,照亮自己的世纪。就像作者对J.P. 摩根的评价:“内战过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作为事实上的美国央行行长的J.P.摩根出生于1836年,这一年第二银行特许经营权正好到期,而他去世那一年恰逢代替第二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系统建立,这不能不说是美国经济史上的一大巧合。”摩根几次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评价真的是恰如其分的。

      这些资本的故事形形色色,主人公亦形形色色,有抓住新技术机遇的产业资本家,有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的金融家,有醉心于技术终有所成的发明家,有不惮险阻满足市场需求并最终改变人类生活面貌的商人。这些人看上去极为不同,但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就有了共同的身份:富豪。三部曲不仅描述了美国资本的发展,也或明或暗地说明了这些富豪生前身后的际遇。

      有些富豪的财富仍存在于现今社会。卡内基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死得富裕,就是死得可耻。”他将自己差不多全部财产都捐献了出来,修建了5000多座城镇图书馆。约翰.洛克菲勒在全国捐助了不计其数的正义事业(我们熟知的协和亦有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助)。拥有最多私人收藏的J.P.摩根,其大部分收藏现今仍陈列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哈特福德的沃兹沃斯图书馆以及同时是世界一大手稿和珍本收藏地的纽约摩根图书馆中。作者描写了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的繁华景象:“20世纪之交,纽约高楼林立,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气势宏伟。大厦在第五大道延伸将近3英里,覆盖了从第40大街到90大街的所有地区。这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他们目瞪口呆地打量这个象征美国无穷财力的地方。在今天,正如创造了这些大楼的财富一样,这些房子几乎都已消失。”而那些富豪捐献和资助的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穿越经济的动荡和轮回,至今犹存。

      财富的故事说到底不过是创造、拥有、传承、流转或消亡的故事。这些富豪的成功不只在生前显赫,更重要的是他们洞悉财富的秘密:任何人不过是财富的暂时之主。而真的让财富发挥价值,才是那个暂时之主终生的义务,或者说追求。

      以上讲到的这些富豪是资本故事中的异数。更多的富豪,身与名、与财富俱灭,有的生前就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甚至最终以穷困潦倒作为人生的收尾。这些故事更让人唏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但这正是财富的常态。有的家族将财富延续到几代,有的仅止于这一代,或长或短,都不过是财富的暂时之主。财富不断产生、集聚、消亡,然后再一个轮回。经济学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但永远预测不到未来。就像历史学揭示了很多,但一样无法预计未来。人类永远站在未知面前,这一点,从不因我们拥有多少知识或者能力而改变。

      我们喜欢以稳固的角度去看流转的人生。也许我们做很多努力,就是希望人生际遇不要几头翘,要有固定的架构或者格局。拥有财富是稳固架构的重要部分。但戈登偏偏用无数事实告诉人们,无论是一个人、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国家,经济和财富本身都是动荡又不断重演挫折的过程,。没有一个制度安排是可以长盛不衰的,没有一项科技进步可以将人类带到顶峰之后便永垂不朽。社会因为不断更新而前行,财富通过不断聚集到更有能力的人手里而发挥更大效用。

      以前曾经介绍过《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的《提蒙》一篇中财神说的话:“提蒙的浪费在我看去全是由于太不注意我,对我没感情,在别一方面,他们把我锁在箱内,放在黑暗的地方,用心叫我养得壮大肥胖,他们自己绝不来碰我一下,也不带我到太阳光底下去,为的不让别人看见。我常想这是愚蠢也是暴虐,因为我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叫我在这种监禁里烂下去,却不知道在不久之后,他们就要去了,只把我留下去给另外幸运的人。所以我对于他们,或是对于我很是出于豪爽的,我都不能加以称赞,但是最好是那种人,处事适中,既然不两手抓紧了,也不是整个地摔了出去。”

      这是古时关于财富观的思考,放到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史里看,也许200多年,不过印证了几千年前的古话:“却不知道在不久以后,他们就要去了,只把我留下去给另外幸运的人”。这大概就是财富的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