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人工智能震撼了——鹿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最近两年,大家都在说人工智能,说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的工作,比如:平面设计师。对此,我一直都挺乐观的。我不是认为它替代不了,也不排斥它做出来的图没有灵魂。只是觉得对于大量的公司来说,它的出产量太大,如果不是像阿里系那样的互联网公司,它就是“大材小用”了。简单说,就是成本太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所以,在听到“鹿班”这个名字时,除了应有的好奇外,还真没什么别的感觉。虽然公众号软文里,弥漫着各种风声鹤唳的言论,比如:“设计师即将失业了”、“AI智能面前,人类设计师危险了”、“设计师的鬼故事正式开讲了”云云。似乎所有人都在烘托一种“设计行业要完蛋了”的末日情绪。但我依然觉得,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所以,淘汰一直存在,只是阿里在帮我们净化设计环境而已。

最近,见识了鹿班的制图能力,才发现我还是低估了它的能力,被震撼了!

我没想到,当把鹿班的设计和高手设计师的作品混到一起时,几乎分辨不出哪个是鹿班的设计。按照痕迹学的凡事只要发生就会留有痕迹的原理,机器设计的肯定与人设计的会有一些明显的细微的差别。但鹿班真的做到了把这个差别隐藏的很巧妙,很难区分。

虽然,有时候出图的质量也不是我理解意义上的符合产品调性的美图,但它符合设计学逻辑和规则,达到以“假”乱真的能力真的不是盖的。还有就是,它1秒完成8000张图的速度和已完成10亿张商用设计的能力,的确不是人类可以比拟的。

虽然,鹿班如此了得,但我还是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一定是恰到好处地为用户输出了精准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客户的选择。而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不可能被任何工具替代的。

我们说,真正的设计从来就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为,一套好设计,应该具备“听听,走走,看看,静静,想想,做做”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设计本质上要解决的还是商业问题,通过生活标签与符号的嫁接,融合全新的创意和呈现手法,以更精准和舒适的形式输送到目标用户的眼睛里,以此引发用户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体验的舒适感,从而产生销售行为。

基于这个层面,对生活符号深切的理解和恰当的运用,要远远大于娴熟的技术。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好的设计是坐在电脑前面就可以完成的。设计的营养来源于历史、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眼界及阅历的不同,往往决定一个设计师的创意层次与素材土壤。

就好比你要做一个关于唐卡的创意,你连藏区都没感受过,又怎么能通过在网上搜几个资料就可以领会到唐卡文化的精髓?

因为终究不是什么素材,都可以从昵图搜的到的;不是什么创意,都可以凭空一场头脑风暴就可以搞定;也不是什么画面,都可以用娴熟的软件操作出来。

当然,也不是什么市场问题,都可以通过鹿班的一键生成来智能解决。鹿班的价值在于高效便捷地处理一些在传统设计时代需要用人力美工去解决的基础技术问题。

它让那些需要设计却承担不了设计费用的初创企业,尤其是电商这个领域的中小品牌,获得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视觉呈现入口。

所以鹿班本质上解决的不是设计问题,而是技术问题。一个解决商业问题的视觉设计行业,怎么会被一个技术工具淘汰呢?

别闹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上线,它背后都有一个对行业和用户深刻的洞察。所以鹿班,是值得我们发自内心欢迎的。

因为鹿班的出现,根本目的不在于要淘汰我们,而是在变向地帮助我们。它一定会节省我们更多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资源的浪费,让设计人放下琐碎的包袱,轻装前进。

就像鹿班的slogan说的那样:让设计,更美好。

注解:鹿班的工作原理

鹿班是从模仿开始,当输入海量设计海报、banner等信息之后,鹿班会对于其中的背景、主体、修饰等元素进行识别,由此理解它们间的关系。

随后,鹿班会“照猫画虎”一样对这些素材进行组合,尝试风格不同的组合后,这些随机生成的图片会通过机器来判断并进行打分,因此生成一系列最优结果,反馈给神经网络,并最终成为阿里电商平台对外展示的海报、banner等图像。

目前,鹿班是喂养式的。编写程序,输入编码,机器执行,是属于制作。

制作≠设计

制作是“用原材料做成各种不同的作品。”

设计是“指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设计的任务不只是为生活和商业服务,同时也伴有艺术性的创作。”

现在的鹿班并不可怕,但等到不再需要人工喂养、训练、编写程序时,也就是开始自我学习了,那个时候才是可怕的。自我学习就代表机器人有了一定的思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