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之上的产品经理——得到app花样作死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这两天有个新闻刷了屏:平安产险app开发团队的产品经理和技术打起来了,是真打,动手流血的那种。有图为证:

在这个炎炎夏日,围观打架当然是我等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热闹,何况还是这么狗血的原因。于是大家又脑补了很多情节:

我看到瞳孔反光的方案已经惊为天人了,再看到脑电波扫描简直要满地打滚。。。不过当事人显然没有感受到这份快乐。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 能让俩个文质彬彬的小白领在办公室里打架呢?难道他们不知道会影响个人形象的么?不怕成为职业生涯的污点么?果不其然,事件爆出以后,他们马上就被开除了。平安的声明义正言辞:

貌似这种情况是个案,是个人素质问题,最多是hr招聘把关不严,公司没有什么责任,就差说他们是临时工了。

然而我们是吃瓜的,可不是吃素的,早就对产品经理和技术开发的矛盾洞若观火,要不也脑补不出这么多欢乐的桥段。平安是不是一片净土我不知道,反正网上搜一下,“产品经理 技术 矛盾” ,结果多达60万条。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难道产品经理和技术真是天敌?

其实不然。

很多年前,在软件行业,还没有产品经理这个title,那时叫需求分析师,需求是由客户主导的,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客户访谈,再把需求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变成客户和技术开发人员都能看懂的文档或模型。他们是客户与技术人员的桥梁,一般资深的分析师会同时收获双方的尊重。

自从互联网大潮袭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横扫一切传统行业以后,情况就变了。分析师变成了产品经理,实实在在的大客户变成了千千万万的小用户,没法一一访谈,最多只能发个问卷,找几百个小样本做调研。当然,有钱的土豪团队,还可以做AB版,就是在不知道一个功能好不好的情况下,干脆做两个版本,一个带新功能,一个不带,分别面向两拨用户发布,从用户反馈来判断是否受欢迎。另外如果要实现的功能,在业内已经有主流产品实现了,那就去参考已有的实现,因为它们大概率上是满足用户需求的。

然而,在一些产品大神持续涌现之后,这种做用户调研,获取用户反馈的标准动作,渐渐成了low x的行为——因为“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超越用户,也超越同行的:

而iphone的成功是如此耀眼,以致乔帮主本人去世多年了,它的“扭曲现实力场”仍旧无处不在:很多人至今认为,只要是苹果做的,都是对的。如今市值破万亿的苹果公司更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这一切,难道不都是拜乔布斯这位伟大的产品经理所赐么?是他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指点江山,引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告诉我们原来还有这样的产品,原来这才是我们心底深处的需求!

企鹅帝国的崛起简直令人颤抖,微信俨然已经成了人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连首富阿里爸爸都为之侧目;腾讯股票300倍的回报更让小股民们羡慕到吐血。这样的辉煌不是都出自张小龙这位超级产品经理的策划么?他就是传说中的隐者,绝世高手扫地僧,跳出三界之外,笑看红尘滚滚,谈笑间微信横空出世,当者辟易,纵横江湖三四载,遂天下一统。

这才是产品经理!于是业务不好的老板们发现,自己企业的核心问题就是缺少好的产品经理;投资人认为产品经理的耀眼简历,才是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产品经理们惊觉,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重视客户反馈,原来冥想才是获取需求本质的终极手段!

PM(Product Manager, 产品经理的简称)成了金矿职位,市场对它疯狂的追捧,各种培训和书籍也层出不穷。有一本书,干脆就起名叫《神一样的产品经理》。

这种思维发展到极致,就是PM变成了团队内部事实上的CEO——他决定产品的一切,偏偏不对运营数据负责——那是运营团队的事,也不对产品质量负责——那是技术团队的事,真正的位高权重责任轻。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奇葩产品的涌现,他们要么忙着堆砌功能,要么热衷“创造”需求。而近期这类奇葩的代表,非新版的“得到”app莫属。

下面是吐槽得到的分割线

首先要声明,得到是一家卓越的知识服务平台,上面的课程精品很多,我自己就订阅了不少,由此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其经典栏目罗辑思维,在早期甚至可以说对我有启蒙作用。

然而得到app的用户体验之差,也是公认的,可以说完全在平均水准以下。

首先来它有两个从出生就有的经典问题:

播放列表不能调整顺序。要知道任何一款以音频为载体的知识付费产品,底层都是一个音乐播放器,你见过不能调整播放顺序的播放器么?何况这听的课程,比音乐更需要排序。而在得到app里,倒序是默认的,如果一开始你决定了要倒序听(也就是新课先听,旧课后听),那就只能倒序了;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倒着听课吧,但你要是想正序听一门课的最后几集(课程每天都会更新,没听过的当然在后面),那就惨了,只能从头开始向下拉课程列表,看着它一页一页地滚动,慢慢加载,直到最后一页。像罗辑思维这样500多集的大栏目,每次操作都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再说说收藏,甭管什么提供内容的app,收藏都是基本功能吧?听了一节课觉得好,以后想复习或者分享,都有收藏起来的动力。但得到里“我的收藏”隐藏之深,令人发指,请看截图:

以至于我在别人指导下找到一次之后,竟然再次忘记了,需要再请教一次,这真是一名程序员的耻辱!我就想问问,凭什么“我的收藏”不在“我的”这级标签页里面?难道这款app其实是个解谜游戏么?!

更奇怪的是,大部分课程都是同时有音频和文字稿的,它们竟然需要分别收藏?而且收藏的文字稿按课程分门别类放得很好,音频却都堆在一起!这难道是为了避免重复,让用户获得探索的乐趣?

上面两个经典问题,不知道被多少人反馈过,得到app尽管频发新版,对它们却坚决不改。最近的一次大改版,被罗胖寄予厚望,改版后的logo和风格有多丑就不说了,关键是直接把课程的顺序全部打乱了!

你不能按照老师原本讲的顺序来听课了,而要按照app给出的分栏来听,它会按某个内部规则,把一门课分为许多小栏目,这样分的结果,就是你再也别想找到某月某日的一节课了,也别想从头到尾,痛快地把课听下来了。有些老师的课程,每周会发布一次彩蛋,现在它们都被分到了同一栏,彩蛋连着听是什么感受?就是每一集的开头,你都会被“这周我们讲了xxx”击中,然后一脸懵逼地想:"我擦,他说的这是那一周啊?"

对于这种“产品升级”,用户的反应已经不能用愤怒来形容了,借用鲁迅大大一句话:是“出离愤怒”。

能体会那种深深地无力感么?而罗胖对此的回应是什么呢?

是的,你没看错,摆明了说:”我不听!" 我们在搞百年大计,你们这些小家雀不要在此聒噪, "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真不知道得到平台上高达15万人订阅的"梁宁产品30讲", 罗胖和快刀青衣同学自己有没有听过呢?

是谁给了得到app如此蔑视用户的勇气? 正是是老板和产品经理们的上帝视角,那种神一样的满足感,让他们自以为无所不能,是引领市场走向的王者。实际上,人们太过于看中明星产品经理的作用了,乔布斯和张小龙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背景和市场机遇:

* 乔布斯是老板、第一代创业者,他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一辈子败的创业经验在做产品,即使没有后来的iphone,他的iMac和皮克斯也是足以载入商业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 张小龙虽然不是腾讯的老板,但也曾是第一代创业者,他创造的foxmail至今仍是全球第一大邮件客户端;他是马化腾请进腾讯的大将,拥有Pony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即便如此,他的微信仍然是在与内部另一个开发团队PK获胜之后,才投向市场的

* 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乔帮主和张小龙都是天才,拥有远超常人的敏锐洞察,是可以凭直觉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人形量子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如果现在有一个PM,他拥有和乔布斯或张小龙一样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大老板的充分信任,就一定能成功么?希望其实很渺茫,因为环境不同了,一切外部环境瞬息万变, 就算乔布斯复生,也不见得能再造一款明星产品 了。iphone和微信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黑天鹅事件,是天才的头脑,精明的资本和大众的微妙心态碰撞以后,发生化合反应的结果,可遇而不可求。

真正理性的产品经理,应该放下身段,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更不是神,回到做产品的本源,踏踏实实用各种方法 倾听与整理客户需求 。

真正的老板,应该首先 分析一下自己的业务是否由产品驱动 :诚然,确实有些公司是被优秀产品所成就的,但并非每家公司都是,有些明显应该由业务驱动:比如美团和滴滴;还有些是内容驱动的,比如得到和喜马拉雅。这里再次声明,虽然上面吐槽了那么多得到,但都是针对app产品的,得到的内容我依然很喜欢,包括罗胖这个人,毕竟他创建了这个平台和品牌,偶尔“昏聩”一下也可以原谅。

作为得到的忠实用户,真心希望它能改邪归正,它的产品经理能主动走下神坛,如果不行,就换一个吧,对于得到这样的平台来说,一个正常的产品经理就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