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996更残酷的是,外卖骑手的早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巨头的眼里只有生意,他们只会去调查这个市场有多大。2021年,中国有4.6亿人叫外卖,现在外卖骑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像蜜蜂一样给各个办公楼的白领辛勤地投食,而巨头却从没关心过关心员工怎么样,相反互联网企业的天生的绩效激励基因,KPI三个字让外卖骑手一言不合就内卷起来了,为了更高的收入,自愿加班打破996不可战胜的神话,外卖骑手的早班比程序员的996更残酷。

在长沙五一广场送外卖,从解放西到火车站,从北辰三角洲到南门口。从早上9点半到晚上12点,一天60_70单左右。当时专送是5块一单,一天跑50单算很努力的了,很多人为了多挣钱往往能跑7、80甚至破百上榜一,而且经常是几个大神并列第一,傲视群雄,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超越。跑传说中的早班,通常是早上7.30跑到晚上甚至凌晨,时间一久,人根本熬不住,这种大幅度压缩休息时间,连续作战的工作方式,严重透支了骑手的身心 健康 ,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因为骑手碰上商家出餐慢,这个地方一旦要等单,那留给其它单的时间就短,而骑手的压力就会越大,很多金牌骑手为了多抢单,往往一口气会接10来个单,一个单卡住了,其它9个单也耗在上面了,这时骑手的心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超时就会扣钱,客户投诉也扣钱,餐撒了还扣钱,一单单价已经降到三块五,超时一分钟却要罚十块……明明出来为了混口饭吃,来挣钱的,偏偏被系统的那个冷冰冰的小程序拿捏住,这也扣钱,那也扣钱,外卖骑手上班时间上的自由,被这一天送餐高峰期,激烈紧迫的的工作环境把能量耗尽,用餐时段赶不上吃饭,越跑越饿,越饿心情越糟,拼到高峰期过了才能胡乱对付点东西,看看拼命才赚的那点血汗钱,哪里又舍得吃好的?这样就形成一个双向的恶性循环,风里来雨里去,车流里不停穿梭,闯红灯、逆行,精神紧绷着,哪怕骑车送餐的时候也在盯着手机,看有单抢没,时间要超了没,路怎么又不对了,一系列的状况在路上都可能出现,订单快超时的信息提醒,就像催命符一般,骑手这时只能一咬牙,油门扭到底往前冲!有时生活中一点小刺激,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全 社会 在都在批评这些骑手违章、超速、不讲文明,却不知道是这几块钱让他们拼命。

在美团,被称为「超脑」,饿了么则取名为「方舟」。这就是幕后指挥骑手向前拼命送单的中枢——实时智能配送系统,这个系统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算法试探骑手的极限,而缩短配送时间就是它存在的意义,一旦超时,就是骑手的噩梦,意味着差评、收入降低,甚至被淘汰。当骑手们难以靠个人力量去对抗系统分配的时间,就只能用超速去避免超时。

我们现在是否要反思,用一种持续压低劳动者收入的方式,把这些劳动者的服务明码标价,放在网上兜售真的是一种创新吗?中国人的数量确实很多,但不应该成为资本来榨取劳动力的筹码,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予取予夺,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一众外卖公司先融资烧钱,补贴客户,网上推广,经过残酷的“百团大战”,这种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巨无霸式企业。在争夺客户上用“钱海战术”用红包优惠券补贴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一统江湖后靠“人海战术”在上游跟餐饮商家,签订独家垄断合同,巩固自身地位。

这些平台并不关心你的这些痛苦,反而会为了抢客户订单量,出台规定压缩骑手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精心构建的外卖系统里面,骑手处于最底层,为了五斗米而折腰。

2021年4月,北京市人社局的王处长,实地调研外卖骑手的工作环境,客串了一天的业余外卖小哥,起早贪黑送了12个小时,却只赚了41块,最后累瘫在马路牙子上道:“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今年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寻求用立法手段给外卖骑手给予保障,对未给员工买社保的外卖平台处以重罚,保障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通过大数据监督劳动强度,并且保障骑手休息的权利。希望在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下,在平台和骑手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个行业的酬薪机制不再是靠着群狼抢肉那样,才能生存,能多一点人性化,能多一些保障,让外卖骑手骑安心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