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用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格物致知和格物致用有什么区别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格物致理的解释
格物致理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功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理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 之学从先秦至清近代常用于清末的历史背景下.属于一种主张, 或者价值观.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外夷入侵, 要何去何从有大致两派,一派坚持旧的传统,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货, 痛恨洋务派,却无法抵抗洋货的蔓延.另一派属于洋务派,即所谓" 新派",讲究"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 包括技术,经营模式,科学文教等等.洋务派的观点就是要" 经世致用",要实际操作,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 不管是否颠覆传统,反正要实际. 以下是一些引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 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 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 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 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 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象的压迫, 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 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 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 经世致用” 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 。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 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 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 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 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gé wù zhì zhī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 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求“格物致用”的出处~急急急
是宋朝理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
孟子讲的格物、有知,全文是什么?
1、这个哲学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而是和孟子同列于四书中的《大学》中的说法。

2、格物致知的解释如下: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原词出自《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4、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致知在于格物.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 含义
“格物致新,厚德泽人”取自于《礼记•珐26;••••••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即学规)中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并解释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科无不到也。”说明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是为人之基、立世之本。这正是我们将“格物”作为校训的第一句的原因。致,达到的意思。致新,即创新之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厚德”语出《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和育人之道。泽人,学校以人为本,修德才能品德高尚,而这一切不全为个人,而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谐、幸福与进步,本条校训最后的“泽人”即寓有此意。因此校训有以下特征:一是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朱熹籍贯为江西,主持的白鹿洞书院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办学机构。二是以现代教育理念重新诠释古老经典。符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和现代教育理念。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在事物的研究探索,获得知识从而改造世界,体现控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诚意正心,体现修养品德的求善的人文关怀。恰好体现了学校的文理渗透。三是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即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又要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衣好风范。从培养对象来说,南昌大学既培养具有科学思想、创新能力,又具有人文素养、人格健全良善的全面发展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