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爸爸,纽约妈妈的关于本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内容简介:一位台美离散家庭的长子,用尽气力写字造像,重返时间流淌的三十年之间,与记忆拔河,为自己来自的破落家庭,用无比的爱与勇气写下一则则令人心痛的情书。
作者父亲为台湾彩色冲印业第一个本土品牌--爵士彩色冲印店的创办人,颠峰时期开了七家连锁店,后因债务问题,父母远走美国,包括作者在内四名小孩留在台湾。从此一个家庭离散,分居台美两地。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父别书》写父寄人篱下的沧桑童年,以及父子之间的爱恨纠结;第二部分《电影院里的少年》写性别认同与电影启蒙;第三部分《有光的对岸,月之暗面》写移民美国纽约的母亲及其家族的异乡生活辛酸。 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闭上眼睛,停止阅读…… ——导演 王小棣
月落车驰欲雪天,半睡似醒更难眠。北京城外新机场,夜半喧哗众客来。台北深圳北京城际夜航机,冬夜误点,豆灯光下读《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昏沈睡梦间,恨别惊心,临书涕泣,不知所云。——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夏铸九
从新店溪到哈德逊河,一段台美移民家族史剪不断的创伤告白,一场身体情欲理还乱的青春记事。《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二十一世纪的《孽子》与《荒人手记》,台北-纽约双城记的离散寓言,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最残酷凄美的身体记忆之书,兀自绽放如魅异的花朵。——台大外文系教授 张小虹
就算已经没有家了,依旧不从良,不道歉,不後悔。离散到底,真妖孽也。却是一个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哀豔是童年》作者 胡淑雯
做为人子、做为手足,做为离散记忆的载体,陈俊志的生命已千疮百孔。他独坐暗室,一幕幕过往在显影剂还魂,他所揭露的岂仅一己之痛,他所召唤者,不也是时代幽魂。——《我那赌徒阿爸》作者 杨索
这是陈俊志的《追忆逝水年华》,却写出了一整代人(我们这辈五年级眼中)的《往事不必如烟》。当年天心曾在我的长篇小说序中写及——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说及卡夫卡:“小说家拆掉他生命的房子,为了用砖石建筑另一个房子--他小说的房子。”即使Mickey的新书不是小说,其形式内容与其深刻完全适用这段话,请容我辗转引用,祝福这本书。——小说家 陈雪
这样的通俗剧,俊志用他一贯的妖娇态势在你耳边细语低暔,阅者只觉一阵动魄心惊。就算用文字做工具,影像依然强烈,一部破碎而沧桑的华丽人生展现、延伸在你我眼前! ——《艋舺》监制 李烈
俊志本身就是一道彩虹,在风雨之後,挂到了我们大家终於抬头看到的那位置。也因为有像他这样舍己的人,让我们对自己自顾自私的生命,不禁自惭形秽了。——TVBS新闻主播 方念华
书中的故事,有些早已在茶叙或酒聚中,听Mickey疯癫癫提起过;但当游荡的思绪安静下来,幻化成这一篇篇文字时,他又产生另一种魔幻魅力,让人莫名的热泪眼眶…。不老的Mickey,是个诗人,是个游子,是永远的孩子。他始终在找寻归属中流浪,流浪到最後,或许文字和影像会是他最後的家,而我们观众,或许可以权充他的家人,既相忘於江湖又相濡以沫吧。——导演 周美玲 陈俊志,纪录片导演,关注弱势议题,用文字和影像实践社会运动。朋友都叫他Mickey。常上街头及媒体为同志议题发声,作品社会性强烈。2007年,以台美移民家族史写作计画《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获得第八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2008年,以高树少年叶永鋕死亡事件为本,写作《人间‧失格》,获得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2009年至2010年,以副教授资格应聘为国立中正大学驻校作家及驻校艺术家,开设纪录片工作坊。
陈俊志的纪录片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丽少年》《玫瑰的战争》《幸福备忘录》《我的爱滋朋友》与《无偶之家,往事之城》《酷儿舞台》和《沿海岸线徵友》。历年来作品获邀参展巡演於各大国际影展,并长期於国内外校园进行性别多元教育的纪录片放映及专题演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