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1
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著名水战。
是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军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治今安徽寿县)。安丰粮尽援绝,刘福通战死,安丰告急。朱元璋虑及到安丰系应天(今南京)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遂于三月率兵渡江救安丰。
三战三捷,吕珍败逃。陈友谅江州(今江西九江)兵败后,伺机收复江西,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于四月亲率主力号称60万,水陆并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为了进攻洪都,陈友谅特地制造了数百艘巨舰,外饰红漆,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设置有上下相通的走马棚,下层设板房作掩护。有橹几十只,橹身裹以铁皮。上下层住人,互相听不见说话。(《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据传,大的可载3000人,小的可载2000人。陈军登陆后,即对洪都发起猛攻。朱元璋军都督朱文正与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指挥薛显、元帅牛海龙等诸将拒守各城门。陈友谅军全力攻城,赵德胜、牛海龙等先后战死,朱元璋军伤亡惨重,但城中军民死守洪都。洪都被围累月,与外阻绝,消息不通。六月,朱文正派千户张子明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得报后,急命正在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右丞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回师驰援,并于七月初六,亲领帐前亲军指挥使冯国胜、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与之会合率舟师20万,往救洪都。七月十七日,朱元璋率军进至湖口(今江西湖口),为了把陈友谅困于鄱阳湖中,以便与之决战,朱元璋派指挥戴德率部屯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长江边)。复以另一部屯南湖嘴(今江西湖口北),切断陈友谅的归路。同时派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东南)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舟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
时陈友谅已围洪都85天,久攻不下,士气沮丧。得知朱元璋大军来援,即于十九日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康山)水域遭遇。陈军“舟大,乘上流,锋甚锐”。朱元璋告谕诸将说:“两军相搏勇者胜。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虏,正在今日。”诸将受命之后,均奋勇作战。陈军以巨舰列阵,迎战朱军。朱元璋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于是,把水军分成11队(一说20队),每队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等。并令各队接近敌舟时,先发火器,再射弓弩,靠近敌船时则短兵格斗。
七月二十一日,双方主力开始交战。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率军进击一时“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炮声雷鞫,波涛起立,飞火照耀百里之内,水色尽赤,焚溺死者动一二万”。激战中徐达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击,击败陈友谅前军,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1艘,军威大振。未几,俞通海乘风发炮再败陈友谅军,焚毁陈友谅战船20余艘,陈军被杀及溺死者甚众。朱元璋军也伤亡惨重。这时,徐达座舰着火,陈军乘机猛攻,幸赖朱元璋及时派舰支援,才将陈军击退。陈友谅军骁将张定边,为扭转不利战局,率部猛攻朱元璋所乘指挥船,指挥船规避时,忽然搁浅,陈军乘机围攻,朱军士兵竭力抵抗,陈军不能靠近。激战中朱军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等相继阵亡。危急中,常遇春射中张定边,俞通海、廖永忠又以轻舟飞速来援,张定边见朱军来势凶猛,引军后退,朱元璋才得以脱险。廖永忠见张定边后退,便率轻舟追击,张定边又一次中箭受伤。战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
朱元璋初战获胜之后,恐张士诚乘虚进袭后方,命大将徐达回应天坐镇,以防不虞。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布阵,准备决战。陈友谅率全部巨舰出战,联舟布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而朱军舟小,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均受挫。激战中,右军被迫后退,朱元璋连杀队长10余人,仍不能止。这时,部将郭兴向朱元璋说,并非将士不用命,而是由于舟小敌不过陈军大舰,建议采用火攻。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乃命用7艘船满载火药,扎上草人,穿上甲胄,并持兵器,由勇士驾驶,偷袭陈军。黄昏时,火船趁东北风逼近敌舰,顺风纵火,风急火烈,扑入陈军阵内,焚陈友谅巨舰数百艘,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陈军死伤过半。陈军骁将、陈友谅之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均被烧死。朱元璋又乘势挥军猛攻,毙敌2000余人。朱军也有损失,5名将领战死。
二十三日天明,双方再一次交锋。陈军步步紧逼,四面围攻朱元璋的坐舰。在此危急之时,亲兵将领韩成换上朱元璋的冠服,伪装成朱元璋,以迷惑敌军。韩成更衣后,当着陈军投水自溺。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已死,便稍向后退军。朱元璋乘机换乘他舰,刚换乘完毕,他的坐舰便中炮起火,朱元璋又一次幸免于难。
二十四日,陈军先头部队的战船由于机动困难,遭到朱军围攻,全部被毁。朱军俞通海、廖永忠、张兴祖、赵庸等将领乘快船6艘,突入陈军船队,陈军联巨舰迎战。这6条小船势如蛟龙,纵横驰骋,出没于陈军巨舰之间。朱军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双方自清晨激战至中午,陈军终于不支,向后败退,遗弃的兵器旗鼓,浮蔽湖面。陈友谅企图退守鞋山(今江西湖口南大孤山),但出口已被朱军扼住,只得收拢部队,进行防御。当晚,朱元璋为控制长江水道,率军移驻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陈友谅也移泊渚矶(今江西星子南)。
双方相持三日,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更加不利。陈军左、右金吾将军见大势已去,相继投降朱元璋,陈军士气更趋低落。朱元璋乘机致书陈友谅劝降,陈友谅为泄其愤,尽杀俘虏。而朱元璋则尽放俘虏,并医伤悼死,以分化瓦解陈军士气。朱元璋判断陈友谅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并做火筏置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县境)、兴国,控制长江上流。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陈军归路被切断,粮食奇缺,部队饥疲。陈友谅无计可施,便于八月二十六日率楼船百余艘,冒死突围,企图经南湖嘴进入长江,退回武昌。陈军行至湖口时,又陷入朱军的包围,朱军乘机以舟船、火筏四面猛攻。陈军一片混乱,争先奔逃,又遭到泾江口朱军伏兵截击,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平章陈荣于次日率残部5万余人投降,太尉张定边同陈友谅子陈理逃回武昌。朱元璋获得水战胜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参见武昌之战),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所属的地区。
点评:此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在中国水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支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陈军号称60万,朱军仅有20万;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形体高大,装备精良,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以小船居多,但机动灵活,进退自如。两相比较,陈军居优势。但交战的结果却是朱军以劣势兵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战后,朱元璋在分析胜利的原因时指出,“陈友谅兵虽众,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何况)用兵连年,数败无功”,而我“以时动之师,威不振之虏,将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鸟鸷搏击”,所以取胜。朱元璋取胜的另一个原因是,部署得当,指挥正确。朱元璋在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湖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守,一则切断陈军归路,二则限制陈军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兵多舰大的优势。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击陈军。陈军战船高大,稳性好,载兵多,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朱军。但其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差,加之又联舟布阵,这就更加“不利进退”了。朱军船小,机动性好,便于灵活地打击陈军,但有仰攻困难,不耐冲击,难于正面突防等弱点。针对这一情况,朱军采取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战法,先是以分队多路进攻,充分发挥火器作用,连续突击陈军,后又火攻破敌。在康郎山水域一战,毁陈军大舰数十艘,首战告捷;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大舰数百艘,使陈军大部就歼。成为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其统一江南,进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陈友谅的失败,首先是由战略上的错误造成的。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造成应天空虚,这是战略上的失着。如果陈友谅乘机以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朱元璋便会处于陈(友谅)、张(士诚)夹击,进退失据的境地,形势将发生有利于陈友谅的变化。可是,陈友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进攻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水陆大军被置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结果被朱元璋堵歼于鄱阳湖内。此外,陈友谅刚愎自用,暴躁多疑,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指挥笨拙,战法单一,联舟布阵,机动困难等等,也都是陈友谅失败的原因。
朱元璋在拿下集庆(后改名为应天)这个战略总根据地之后,势力范围扩展到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已壮大为争天下的一支劲旅。他真正的强敌并非元朝军,而是他的两个邻居——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究竟先拿谁开刀,是个重大战略决策。当时朱元璋手下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主张先对付他。朱元璋却不同意,对谋士们说,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后来发生的事果然应证了朱元璋的战略眼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