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族谱

我是甘肃省,庄浪县人氏。想知道我们是从何时来,庄浪县的,又是怎么来的。

第1个回答  2013-12-12
杜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黄帝姓姬,其后,他的25个儿子又形成14个姓氏。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市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帝”都有称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东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又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因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20里的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说:“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师市二里头)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 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