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一字斩

什么叫一字斩

第1个回答  2010-12-07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对于“文字狱”大家并不陌生,查阅《汉语大词典》定义:“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纵观历史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文字狱”虽有程度不同、方式不同,但本质却是一致——皆是“热衷于皇权专制”的封建专制王朝的产物。且从定义来分析,明清此风尤甚,汉唐封建盛世基本上没有大“文字狱”,宋代虽以苏东坡“乌台诗案”开了“文字狱”先河,不过是贬官三级 ,下放黄州流放琼崖而已;直到明代衰弱的万历皇帝,才创造了“中国第一思想犯”——将只是“不以孔孟之是非为是非”的李卓吾,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罪名拿下诏狱,逼其自刎。清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律不敬斩立决。

文字狱,多因文官或文人一篇奏折、文章,一首诗引起杀身之祸,倘若说官员因一字引起杀身祸闻之更觉荒谬之至了,但偏偏就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且说明太祖朱元璋从小放牛,后来又当了和尚,全靠自学才粗通文字。

当他坐到皇帝宝座的时候,每天要看大量奏章,还要下诏批文,凭他掌握的那些才学实在有限,可是他又妄自尊大,自作聪明,不少读书人做了他刀下的屈死鬼。

卢熊(1331~1380),字公武,明昆山(今江苏)人,著有《苏州府志》等。时逢建国之初,山东久经战乱,又有营造鲁王府,浚通河道等大役,熊竭力调度。因人品和才学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私凭文书官凭印”,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当时卢熊一根筋,也没考虑一下这可是皇帝老子写错的,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也就没事了。但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乎,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

朱元璋一见奏章,恼羞成怒。天下是他打下的,经历不少战役,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心里清楚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滚”,而不是“演”。但是,要皇帝认错是件多丢面子的事情,尤其朱元璋出身卑贱,自尊心忒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这厮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衮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即将卢熊斩首。”

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由此成为典型的封建专制的牺牲品。

(参考:李伟主编《中国帝王秘闻轶事》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