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卡片笔记写作——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而专家已经内化了必要的知识,所以他们不需要主动记住规则,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他们已经对各种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够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在某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他们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显然不是通过长时间的理性分析做出的,而是来自直觉。

这里所说的直觉不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优秀的学生看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们常越过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一旦这么做了,即使是在得不到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应对纷至沓来的想法,也不会再回头和别人一样行事。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跟进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使人能够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聚合起来,然后产生新的想法。

在《围城》里有这样一段对李梅亭的描写:“李梅亭忙打开看里面东西有没有损失,大家替他高兴,也凑着看。箱子内部像口橱,一只只都是小抽屉,拉开抽屉,里面是排得整齐的白卡片,像图书馆的目录。他们失声奇怪,梅亭面有得色道:"这是我的随身法宝。只要有它,中国书全烧完了,我还能照样在中国文学系开课程。"

这些卡片照四角号码排列,分姓名题目两种。鸿渐好奇,拉开一只抽屉,把卡片一拨,只见那张片子天头上红墨水横写着"杜甫"两字,下面紫墨水写的标题,标题以后,蓝墨水细字的正文。”

我们习惯于边看书边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理论却不赞同这种方法。 什么必要难度理论? 它指的是获取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时,你会记得更深刻。在认知科学家眼里,边读书边记笔记由于难度太低,很容易被遗忘。如果不是边记笔记边读书,而是看完书后或是隔天做笔记,你在提取运用时会更容易。

那如何做笔记才能到达精读的效果呢?一是提高获取知识的必要难度,二是用有效的笔记方法,如卡片笔记盒法。李梅亭用的就是卡片笔记盒方法,记录笔记时用统一的结构、完整的句子,并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上去,设置好笔记的索引和主题分门别类放进盒子里,构建自己的写作宝库,在使用时只用找到相关联的卡片,写关联语句,并把它们串联起来集合成文,提高写作的效率。

有趣的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也是用卡片的方式做笔记

这个方法是来自于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他从一个德国酿酒师的儿子变成了20世纪最有创造力、备受尊敬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学术高产著称,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德国作家的申克·阿伦斯的将他的方法整理《卡片笔记读书法》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一些了记笔记的工具,描述了他是如何将这些工具运用到他的工作流程中。

为什么提倡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符合元认知理论。传统的卡片写作法,像作家纳博科夫,只用一个盒子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信息加工分为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类型,认知是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而元认知是你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

卢曼卡片盒写作法通过新增加的这个盒子,能够更好地对“元认知”的内容进行保存和加工。一个盒子用于保存内容本身;一个盒子用于监控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从而提高了记忆提取的效率。

其次,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可以减少脑力负担。

传统笔记观中,如果你脑力足够强,你都不一定要记笔记。但是在卢曼看来,卡片笔记完全可以作为第二大脑来用。换句话讲,不管你脑力是不是强,这一套笔记方法是会直接促进你的思考的。

而且我们习惯于给自己制定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即使我们依靠着意志力去实施计划,往往因为坚持不到最后还会产生消极心态。理想的情况是定期调整甚至不定计划,而是找到自己的写作流程,激发我们的内在观察与洞见,推动我们前进。

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

如何才能正确使用卡片笔记写作呢?

卢曼也曾像大多数人那样记笔记,在文本的空白处写评论,或者按主题收集手写笔记,但过了一段时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他没有再将笔记添加到现有的类别或相应的文本中,而是将它们全部写在小纸片上,并在纸片的角上编号,然后将它们收集到卡片盒中。

具体的步骤如下:

1.记闪念笔记。

随时捕捉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

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很多想法,闪念笔记也会占大部分,这时你需要在当天或是隔天把它们再次阅读回顾,有好的想法就记录并保存,其他想法可以直接删除。比如你手机里的备忘录。

2.记文献笔记。

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 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

它又叫做项目笔记,它的特点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或是项目而记录的笔记。语言要比闪念笔记更丰富且精选筛选,要真正理解含义。比如你精心准备的一次分享。

3.记永久笔记。

基于闪念笔记与文献笔记相合后,开始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关系。

永久笔记不是为了收集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新的信息与已有信息是相合补充认证还是相互冲突矛盾呢?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此时,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笔记要与其他笔记相合链接,并把它收纳好,加链接是为了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条笔记,可以从索引页链接到它,也可以在你用来作为某个讨论或话题的切入点的笔记上做一个链接。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这一步你需要经常投喂你的笔记,看看有什么是你需要的,面临着什么问题。笔记越多,你就能自然而然的看到你关注的方向。以你所拥有的东西为基础,即使你的卡片盒里还没有任何东西,你也永远不会从零开始,因为你的脑海里已经有了想法。

6.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

你的笔记越多,素材越丰富,这时候你就开始思考你的素材可以提取什么主题。你会主动收集,积极寻找写作的论据,形成你写作的思路框架。

7.开始写作。

笔记看似是碎片化的思考,通过关联词你会也能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

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

这就是写作步骤。

当你欣喜于自己开始像卢曼一样做卡片盒笔记时,你也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简洁。 卡片是要记录关键信息,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有一个固定的结构,统一的结构,这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减少我们的大脑负担。

2.克制。 我们虽然随时随地有想法,但并不是说每个想法都值得被记录的。 卢曼每天至少记6-9条卡片笔记。

3.筛选。 在筛选闪念笔记的时候,就是要删掉的,我们就该删删,要留下的成为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我们就要及时给他转换,比如我们闪念笔记在前一天做完了之后,我们一定要在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隔一天去进行整理和筛选,否则,闪念笔记依然就成我们的负担了。

4.开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写作要考虑是否对我们的已有结构进行补充,而拒绝我们不舒服的观点。 我们要及时的去收纳一些我们喜欢的观点,同时呢,也不要拒绝我们觉得不舒服的观点,这样我们的写作结构才能更完整。

5.创造者VS批评家。在写作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个高度自由的人,创作是没有任何限制,但当我们真的要发表到各个平台的时候,你就会想,这个文章如果是一位批评家我会是什么想法?这样我们就要以批评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写的东西

最后我想讲讲我最近种草的手机app——flomo浮墨笔记。

创始人少楠就是基于《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重新创业,并研发了这款flomo笔记。

它的优点是特别的简洁。能把我的很多闪念笔记及时的记录,我也会结合着其他软件,比如说印象笔记或者是石墨文档一起用。工具这种东西就是你怎么顺手怎么用!

在读这本书期间,我真实的实践了书中的方法,并与我的小伙伴们分享,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深远,感谢卢曼、申克·阿伦斯以及中文版译者陈琳,希望借由这本书能让我们重拾写作的乐趣,写作之路走得更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