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与其“战胜孩子”,不如与孩子共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如果我这样描述一个孩子,他从小就喜欢打架,班主任天天叫家长,每天都鼻青脸肿地回家。作为家长,你会对这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糟糕,以后没有什么出息了。但是,这个孩子就是大学教授戴建业。

之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给大家举了这样一个小例子,就是希望父母们可以先放松一下自己的焦虑心情,孩子一时的表现并不能因此就决定一生的命运。

这段时间来找我的父母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以往孩子都是乖巧可爱的,不知怎么,进入到青春期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很多父母都在说,“孩子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真难管!”但是,更多的父母是担心孩子会 一直这样下去,“人生从此就完蛋了”。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叛逆,就意味着孩子的人生从此就走上下坡路了吗?在每一位父母下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青春期,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有人曾经对青春期孩子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不断增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变化十分明显,如果没有进行恰当地引导,孩子很容易在心理上形成障碍,甚至形成错误的三观。

可是,如何引导孩子呢?这是很多父母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引导之前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看到孩子,尤其是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曾将提出一个经典理论,叫做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追求的最高需求,也是我们最渴望实现的需求,但是,想要真正实现自我实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被关注。

而认为小孩子青春期不好管教的家长,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记得一篇杂志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查理带着自己小儿子去买玩具,因为提前许诺过儿子,所以,爸爸特意选了一家更大的玩具店。

可是,自从踏入玩具店,儿子就一言不发,一开始,查理并没有发现孩子的不对劲,但是整个玩具店都逛完,儿子也什么都没有买,查理甚至还看到儿子的眼角有泪花。

于是,查理问儿子:“怎么了,宝贝”?

儿子沉默了半天,之后说:“爸爸,我们不是说好了去看玩具的吗”?

原来,玩具店的货架太高,孩子根本看不到上面有什么玩·具,但是,作为一个经常被忽略感情的儿子,孩子并不敢言语,生怕被父亲责备。而父亲也从来没有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考虑过,孩子眼中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幕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缺乏 社会 阅历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权威。就像小查理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和委屈一样,每当孩子叛逆默不作声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孩子真正想要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但是,当他发现,父母并没有关注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采取一些不那么正确的做法。

就像是华中师范大学的

教授在讲述自己童年的时候,父亲对自己管教十分严格,总是批评训斥他,觉得他什么都不行,所以他就很自卑。慢慢地,他好像也就成为了透明人。

但是,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别人看到的,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经常去打架,想要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所以,在孩子看来,打架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刷存在感,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

所有结果都是有原因的,青春期孩子会叛逆也一样,叛逆不是为了反抗,而是为了成长。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成长是自我边界拓展的过程”。

婴儿从出生到长大,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一开始孩子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食物可以吃,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孩子逐渐明白做什么是对的,吃什么是不会中毒的。

而在这个过程里,作为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认知到自己的边界,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适合你做的,哪些事情做起来就会让大家不舒服。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关注的仅仅是因为小孩子没有听我的话,没有按照我给的方向发展,我要如何让孩子听话。

但是,当我们将自己的期望放到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在 社会 竞争中胜出,希望他们不像自己一样痛苦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幻灭情况。

他和别人的小孩打架了,因为父母仅仅关注的是他打架的行为,所以会异常生气。但是,父母却忽略了原因,打架是因为同伴弄坏了你刚给他买的铅笔,你不知道他被其他小孩子欺负,你看到的仅仅是小孩不理解自己的辛苦,而他们仅仅是十几岁的小孩子罢了。

父母应该和孩子作为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如果不进行共情理解,就不能真正的引导孩子去成长,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父母如何才能了解孩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学会做到这三件事情。

每当谈论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时,都禁不住会想起邓超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邓超饰演的父亲因为自己负责的工程出现问题,顶替上司坐牢,而自己的儿子,一个缺少父爱,被学校所唾弃的学生,其中饰演母亲的任素汐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对孩子大吵大叫,孩子在学校逃课,看小说,她仅仅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像极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长。

尽管如此,从狱中出来的邓超,并没有因此而讨厌儿子,而是真真正正的将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陪伴孩子学习,而不只是讲述知识,而是勾起好奇,让他自己决定自己学习时长,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句经典台词,

“对不起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也有很多地方要学习,你能原谅我吗?”

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真的有勇气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种话呢?可见,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关怀之上,这也是自己对孩子真正的真情流露,否则一切的技巧都是空谈。

在一段亲密关系之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理解二字。每当自己的孩子跟你讲述他的遭遇的时候,一定要耐下心来,把嘴边“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指责的话语放一下,耐心地先听他讲述,最后问一句,“你觉得怎么样呢?”父母要尝试去理解他的感受、痛苦、纠结,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痛苦。

一切 所谓教育孩子的技巧都是建立在真正的关爱和关心之上,不论如何伪装,这种爱都是包裹不住的。

回想一下,当孩子每天满心疲惫,很多作业都不会,在学校被人欺负,突然鼓起勇气对你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的时候,你是否应该真正的关心他一下?认认真真地问他:“怎么了,宝贝?”

而不是告诉他,为了让他上学,身为父母付出了多少,每次发生矛盾和需要沟通的时候,仅仅用自己的想法强行去灌输,如果只是将自己的诉求强压到孩子身上,亦或是将孩子跟其他人进行对比,都是让人十分不愉快的事情。

因此,每当孩子对你吐槽的时候,父母要学会说话:

“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

“宝贝你的想法我理解,但是你愿意听听我的想法吗?”

这些简单的话,首先可以抚平孩子的情绪,用理解的方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然后父母可以再进行商讨提出建议,这样的方法比简简单单地提出方法,孩子就必须照做的方法,要合理有效得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家庭沟通这一章节,作者提出一点叫“共赢关系”,在博弈论中,不论什么样的输赢模式都是达不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的,正如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样,唯有共赢可以,要明确一点,家长对孩子的存在要做的并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触摸到自己世界的边界,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怎么做更加的合理,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处理。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身为家长也不例外。所以,父母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对的,而是应该时刻审视自身,

我们真的了解小孩吗?

我们真的有认真听他(她)讲话吗?

我们是不是每次都匆忙地下结论呢?

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是在把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这是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是在磨砺自己的品性。而且,父母这么做,也是在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知道应该如何与人交往。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的模仿行为在学习中占了大部分,仔细想想孩子是否跟你一样呢?所以,想要让孩子好好学习,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吧!首先就好放下自己手中的手机,跟他一起看书、学习知识,与他一同面对人生这场漫长的路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