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这种改变一定是不可逆的。 这句话是对的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这句话不正确,这对于蛋白质变性的理论理解错误。

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如果变性条件剧烈持久,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如果变性条件不剧烈,这种变性作用是可逆的,说明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不大。

这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复性。例如胃蛋白酶加热至80~90℃时,失去溶解性,也无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如将温度再降低到37℃,则又可恢复溶解性和消化蛋白质的能力。

扩展资料:

变性蛋白质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生物学活性丧失,如酶的催化功能消失,蛋白质的免疫性能改变等;另外理化性质改变,如溶解度下降;生化性质改变,肽键暴露,对酶的敏感度提高,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蛋白质可以与重金属离子如汞、铅、铜、银等结合成盐沉淀,沉淀的条件以pH稍大于等电点为宜;因为此时蛋白质分子有较多的负离子易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盐,重金属沉淀的蛋白质常是变性的,但若在低温条件下,并控制重金属离子浓度,也可用于分离制备不变性的蛋白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蛋白质变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