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议论文

你好,解析如下: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

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

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

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

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

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

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

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

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

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我们好象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

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

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

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予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

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

2. 求《读游褒禅山记》有感800字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题记 这篇古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去京师途中路过褒禅山时所写的游记。文中说褒禅山又叫华山,在它的南面有个叫“华山洞”的地方,洞内有许多碑文。

在洞的下方平坦宽广,人们称之为“前洞”,沿山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幽深的洞穴,这儿地势险峻,谁也没有走到它的尽头,而在洞的那边却是“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那样的“洞”,它们接连不断地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耸起,让你感到茫然失去自信,无法获得成功,只能站在失败的一端木然地停留。

可是,是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困难中成就了不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荷兰的贝多芬顽强拼搏,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全身瘫痪,霍金用两只可怜的手指研究了黑洞的学说;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经找到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

且不说这些名人贤士,平凡的人也可以战胜困难,“黑色瞪铃”威尔玛.鲁道夫,你可知道吗?她刚出生时险些丧命,她4岁时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她的左腿因病而瘫痪。9岁时,她凭着惊人的毅力脱离了腿部支架,后来她决定参加跑步比赛,可是每一次都是最后一名,人们劝她放弃,但是她还是跑着,直到有一 天,她赢得了一场比赛。

此后,胜利不断。最后,3枚闪着光辉的奥运会金牌稳稳地挂在她的胸前。

同学们,我们的运气都比他们好,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放弃呢?只有困难,才能使我们平静的理想之湖荡漾起壮美的浪花,使我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出雄壮的旋律!珍爱困难吧!它会是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3. 写游褒禅山的小学生作文

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后,我忽然间想到了许多.《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游记,所写的虽然是一次不能尽兴的游玩,但王安石却能从这次游玩当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写下这样的名篇.这不由使我想到,对于身边的小事,我还是缺乏关注.其实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奥妙,只有多加关注,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奥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乐趣……这就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一点收获.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而这两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句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就是要“尽吾志”.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都可以高声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无悔了!”在这里,我想顺着王安石的观点,作一些补充.尽吾志,可以无悔,并不是说可以满足.成事者,固可喜,但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下一个成功做好铺垫.而败事者,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另一句话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句话说出了做学问的态度是“深思而慎取”.这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毅力,否则就是盲从.在生活中,对一些报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事实要敢于怀疑,然后考证其正误,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为虚假所迷惑.真的要感谢王安石,感谢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流传后世,让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仍然受益匪浅。

4. 以《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写一遍作文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

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

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 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

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

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

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

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5. 游褒禅山记

古今游记,大凡以两类为最多:一类是踪迹所至,景物纷陈,历历入目,牵引读者与游者同游,启发读者与游者同趣;另一类是丽文华章,词采斐然,描绘细腻,刻画逼真,极尽作者行文纵横之能事,满足读者审美之愉悦。

其实,质而言之,以上两类游记借容易趋之表面,而往往难穷底蕴。前者,真则真也,却往往因失之太实而笨拙;后者,美则美也,却难免失之过于华燥而浮靡。

故真正堪称大手笔的游记,无不舍此轻车熟路而独辟蹊径,豁达中透露出一种“颂异标新二月花”的深邃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渊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如此,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亦如此。

虽说这是篇游记,但又可以说是篇说理文。一般说来,开篇是写文章最费踌躇之处。

此文开篇却既无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浮靡,亦无密而无隙、实而无华之呆板,而是以极为精警的字眼开门见山道出地点以及褒禅山,人们也叫华山得名之来由。 紧接着写道,华山洞下面平坦宽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游历时作题记的甚多。

沿着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穴深远幽暗,进到里面很冷,打听它的深度,就是把班次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不能走到洞底。走得越深,向前就越困难,可是能看见的景致就越奇妙。

这一笔,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不能不在读者头脑中引发一种遗憾的共鸣。显然,作者如此布局,既是自己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一种高超得不露痕迹的写作技巧。

明明意在写此,却偏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极力言此之游览之艰难,让读者欲见不能,欲罢不得,不禁升腾起一种急切切的渴求。这样,作者一开始就从心理上牢牢抓住了读者与已同游之心态。

文似游览不喜平。正当作者诉说艰难之际,看来相隔关山万里难以实现的事情,却攸地似乎由于有怠而欲出者,有的人想出去,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但到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从而致使作者后来很后悔没有继续深入,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于是作者就对这件事产生了感叹:“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这件事说明研究学问或建立功业,都必须在主观上“有志有力”,在客观上有“物以相之”,而重点在主观上,所以强调要“尽吾志”。只有这样,才能不畏艰难险远,欣赏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因为道路平坦,距离又短,游览的人就多;道路艰险,距离又长,来到的人就少。世界上的奇妙雄伟壮丽很不平常的风景,却常常产生在艰难遥远、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理想,又不盲从别人停止前进,可是足力不够的,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作者全然忽略进洞游览不写,而直接说理,那么空间跳跃就太大,难免给读者造成不知所云也;但若把游览华山、特别是把进洞游览写得翔实而细密的话,则又必然枝杈过繁,喧宾夺主。王安石先生不愧为谋篇布局之高手,仅仅“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便把华山洞奇妙的景致一笔带过。

另外,作者又从仆碑中联想到古书,也就是历史经验中有很多“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此,作者强调学者应该“深思”、“慎取”。联想到王安石生平,他的变法运动,正反映了他“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也反映了神宗的大力支持,即有“物以相之”。

新法虽然由于顽固守旧派的大力反对而终于失败,但王安石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他是不后悔的,也不怕人家的讥笑与议论。新法的推行,也反映了王安石“深思”、“慎取”之精神。

一篇《游褒禅山记》,自感事起,在概然落。此文虽系游记,却是自首而尾以一条美哉亭子更仰斯人的线索贯穿,游者心态跃然纸上,内心情绪,形诸笔墨。

作者固然是实实在在到无一笔不是记褒禅山的,可真正的“游”和“记”在全篇不足一半。相当篇幅是作者借游览华山洞而抒发心中的感想。

面对此情此景,心中升腾起的是深化了的“深思”、“慎取”之情绪和理智,笔下挥洒出来的自然也多是此种心态的写照了。所以,《游褒禅山记》固然可以称作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游记之佳作,更可称得上是一篇作者畅谈襟怀夹叙夹议的优秀散文。

志者,愿之所向,心之所出;力者,自身之力,非旁人所能阻;物者,非先天之物,乃身外之资。故曰:力与物,皆为资,一为内,一为外也。

有心者,即有思;有思者,即有愿。心动,思起,则愿生,愿生则有志也。

有大志者,受志所趋,则倡;无大志者,终日不惜光阴,则衰。 人之力有高下,外物亦有多寡,多则喜,寡则忧,非人之所能为也。

然人之立志,当先有志,而后以力、物辅之,方能成。而有志则有智。

故曰:志者,大愿也,非力、物所不能为,志成则智成也。 余常闻世人立志,不能久持,一日勤,二日疏,三日殆,而终无所成。

寻其因,或曰力不足,或曰物不充。岂真不充乎?实乃无大志耳。

故虽立志而无智,无智复立志,此谓:无志者常立志。 古之圣人为学,非力过于旁人,身之资也不厚,唯志坚也。

其不以力、物为本,闻鸡而起,三更不息,所以成其志。 然今人之不能成,非力不足,非物不充,实为志不固,。

6. 游褒禅山记写文

“思”与“随”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王安石谈到进洞以后,“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后来,出了洞自己又后悔“因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一段令我感触很深。”

王安石的“不得极夫游之乐”,症结在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

思考有利于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面对国内的政治腐败,他积极提出改革。尽管他的主张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但为了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他决定继续斗争,虽遭到流放而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正是表现了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

革命战争时期, *** 人方志敏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棚;……”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他何以能如此执著?关键在于他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明白自己是“为人民而斗争,为民族和阶级解放而斗争”,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判断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以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而每每这时,做出错误选择的人常会说自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真的不能“由己”吗?楚国的屈原,近代的方志敏,当代的青年学生不就是在思考之后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不是已经“由己”了吗?

“思”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思考便一味盲随,其结果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英王享利八世因为下巴有一个难看的疤痕,就蓄起了长胡子。于是朝野群起效颦。英王为什么要留胡子,大臣们不去思考,只是去效仿,其他的入也随波流,结果得到的是与自己尊敬的国王不相上下的胡子,失去的却是真正的自我。(第七段先承上启下从反面提出第三个分论点。)

看来,遇事是“思”是“随”完全由自己决定,因而事之成败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我们不是一味盲“随”,而是三思而后行,便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7. 游褒禅山记有感:急求《游褒阐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一游,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发了志、力、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生就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过程。 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有了物,才能让尽志之路更加顺畅。

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我想他们“可以无悔矣”!只要尽志了,就算真的无法到达险峰,无法领略那万千的美好风景,又何必在乎呢? 就像王安石自己本身一样,他试图变法,他想改变百姓现有的疾苦的生活,可阻碍他的人实在太多,他的“物”太少了,尽管他用了很多的办法,努力地奋斗过,还是没能成功。但即使是这样,我想他也可以无悔了。

能书写结局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有便是那外物。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谁能讥笑一个“尽志而不至”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峰,有些人从出生就直达云霄,而有些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山腰。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外物的原因便开始懈怠,开始叹息命运的不公。即使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万别,这也绝不是你责怪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理由。

因为能做决定的,永远都只有你一个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被作为“怠而欲出者”。他一个人说,火把将要灭了,快些出去。

于是其他人便尾随而出,等到真的出来了,却有人开始责怪他,就连王安石也开始后悔了。 也许那人是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胆小了一些,但错却不全在他。

那些真正想进去,继续游玩的人,大可将火把接过,极尽游乐!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这一点,于是便欣然接受,放弃前行。这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能说是外物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本身之错!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些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却随波逐流。

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说大家也都应该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么奋斗也将不止!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志与力都是来自于本身,都还好受控制。但物却难以管理,变幻莫测。

也许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连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实现的东西都会改变。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内心开辟出一片净地,只留给志与力,让它们好好安顿生长,不要颠沛流离。

对于外物的帮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练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峰冲吧。

8.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原文地址:《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者:真的爱你《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王安石在游记中说: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了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东西不加以观察,道路平坦,距离又短,游览的人就多;道路艰险,距离又长,来到的人就少.世界上的奇妙雄伟的壮丽很不平常的风景,却往往产生在艰险遥远、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理想,又不盲从别人停滞不前,走到黑暗得看不清路的地方,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足力完全可以走到(却没有走到),这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值得悔恨的;尽了我的心,仍然不能到达目的地,自己可以不后悔,又有谁能讥笑我呢?无论办一件什么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干,都是成功的,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读后感《《游褒禅山记》读后感》.马家军拥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在奥运会获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军,在10000米跑时只得个亚军,但她尽心尽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马庆洲经常说:\"干事努力不努力是我们个人的事,成功不成功是上帝的事!\"我们只能努力去干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至于结果如何,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就象文学创作,马庆洲在一些报刊上谈到:\"写出来是第一种成功,刊登不刊登都是第二种成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世界上很多事,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有些事情今天看来可能是成功的,明天再看时可能就又是失败的;一些事今天看来是失败的,明天再看又是成功的.要以成功论英雄,怎么定这个\"成败\"?岳飞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屈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万里长城在秦朝就是罪恶的,今天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当时长城就有这么高的荣誉,孟姜女还敢把长城\"哭倒\"八百里?成与败不是我们个人所能预料和决定的,我们要有成功的方向,向这个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伪,发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考虑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该吸取的,哪些是该舍弃的,认出了庐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终达到山峦的顶峰,览尽无限风光!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干事业上,往往见难止步,或听信了别人的一两句话就信以为真,别人说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尝了,哪怎么知道萄葡的滋味?别人的话不是不可以听,但听了以后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还是有夸大其词的成份.寓言《小马过河》中那只小马在过河时遇一松鼠,说那河深得不得了,千万别过;小马又遇一头老牛,老牛对小马说,那河浅得很,只能湿过脚面.小马没听它们的,自己去试了一下,结果是:那河水没有松鼠说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说得那么浅.小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么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亲自去试一试,二是要善于思考,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有了这几条,你就会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