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第二节 茶厂

武夷岩茶厂,昔日盛时,凡遍设全山三十六峯九十九岩之间,达百三十余家之多(如今遍地都是,从机场到星村,一步一茶店),近年因地方变故,景气不祥,茶商多未北来,或听其荒芜,或仅派代理人前来,而仅汇款委托代办亦不少,致岩山荒芜衰落。就调查所得,在山尚能闻其名者之茶厂,其中现尚成厂制茶者为五十五厂,茶山局部荒芜而并入其他岩厂制者二十二厂,听任荒芜者十九厂,兹复列表说明于后: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一)(成厂制茶者)一九四一年五月调查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二)

(茶山局部荒芜并入他厂采制者)调查时间同前表

武夷全山岩厂概况调查表(三)

(荒芜无制茶者)调查时间同前表

【妞注】

在1943年调查报告中记载了当时在岩茶业已经不景气时期,在山岩厂成厂制茶的茶庄,以及小规模甚至荒芜的茶厂状况。

今天只解表一

表一基本代表了岩茶在西客衰落后,后起的“下府帮”大部分有百年历史的茶庄,在山岩厂的区域以及当年的产量。除去下府帮即:惠安、安溪、潮州、晋江、南安、汕头,外还有崇安本地茶厂以及民国政府茶厂的调查记载。下注释分析按照图表顺序罗列一二。

因为民国战乱,外茶市场倾销导致岩茶产量一落千丈,武夷茶园荒芜,许多茶厂倒闭,茶庄门可罗雀。为了茶业振兴,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茶产区施行茶复兴计划,武夷山就是复兴计划重点产地之一,兴办福建示范茶厂,开展茶叶生产与科研。而当时在武夷山负责科研以及生产的人里面,后许多成为之后茶界的学术专家。他们有庄晚芳、张天福、吴振铎、林馥泉、陈书省等。为谋求福建茶业的发展,1934年由协和大学推荐,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福建省政府考察实业考察团东渡日本,台湾考察。回来编写了《台湾之茶业》。为什么要写《台湾之茶业》呢?因为前文已经说过的,当时作为日属殖民地的台湾茶,被日本当成殖民物资种植地,种植出来的茶用于倾销东南亚以及国际市场,用及其低廉的价格打击国茶,从而让我国茶业贸易受到威胁。所以,那时候写《台湾之茶业》主要为了分析利弊,来进行自身改革。于是在1935年福建省建设厅,教育厅决定创办福安茶叶学校与茶业改良场。张天福出任当时校长兼厂长。形成了建教合一。林馥泉以及吴振铎就是当时福安农校的首届学生。 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示范茶厂,张天福负责厂长职务,设立岩茶制所2个,内山岩厂12个,建立机械初制,精制工厂。当时的林馥泉还是年轻人,在张天福的指导下开始把岩茶工艺从“口传心授”升华总结,理论化,并编辑成册。为岩茶的研究以及流传保存了资料。

福建示范茶厂就是由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以及中国茶叶公司合资创办的,即建国之后的“武夷山市茶厂”的前身。而下方的崇安县地方公产,则在当年也属于福建示范茶厂管筹范围。所以备注中写明:本岩原系崇安地方公产由省府划归示范茶厂管理。1941年总产量6505斤。福建示范茶厂总厂设在武夷山麓(整个武夷山脉总称)下设福安分厂聘技师陈绍辉为副厂长;福鼎白琳厂聘游通儒为厂长;陈椽为政和制茶所主任;林馥泉为企山(现在武夷山)直属制茶所主任;吴心友为星村制茶所主任。当时的福建示范茶厂聚集了最早期,中国茶界的有志精英。他们后或成为我国的农业中坚,或成为解放后振兴台茶的中坚力量而存在。

《武夷山志》记载:“岩茶为僧道制造,是为寺院名枞、单枞,市上并无出售,茶商都是在寺庙觅购,在制造上,多为业主岩厂及家庭作坊”分散经营。所以当时的福建示范茶厂为了改变这种资源上分配的不均以及手工的落后,先后调查在山名枞,进行无性繁殖而在手工上则进行机械改良增加效率。1940年全山岩厂制造者有佛国岩、碧石等10岩厂归福建示范茶厂支配管理。而林奇苑、集泉等茶庄的在山岩厂有34所,崇安茶厂岩厂10所,天心寺庙产岩厂1所。

建立初期张天福、胡浩川、廖存仁等深入天心寺的庙产,进行调研,在册60种名从。由天心寺主持妙常和尚委托包头陈礼乐私下制作并不外传。后经过示范茶厂的调查,天心寺那种紫红芽叶的茶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清代道光年间,郑光祖撰写的《一班录·杂述》卷四:“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也,每年所受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推翻了当时大红袍已经有350年历史,仅仅庙产才有的说法。才有了前文时候提到的对‘九龙窠大红袍’乃奇丹’的解谜。

当时林馥泉为了搞清楚被寺庙和尚深藏的‘大红袍’的秘密,春节带上礼品拜访当时为天心寺制作茶的包头陈礼乐,以自己还未毕业资质尚浅,拜陈为师为由,想让陈收自己为徒弟传授其中技艺。陈推说已经受聘天心寺不能兼职,但可以就技术进行切磋。一时间俩人来往甚密,情如兄弟。后得到天心寺和尚信任,参观采摘以及制作。林详细记录并且试验揣测,在次年试制大红袍成功。

关于福建示范茶厂更详细的记录,在我书籍出版的时候会有更多详细考证。这里篇幅有限。不详细论述。

接下去的私人茶庄里,籍贯惠安的‘集泉茶庄’许是因为林老的书私下神传,导致近年出现了许多‘集泉茶庄’标志的小包茶,其中大多数是伪造,伪造的也并不高明,印刷的纸张与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吻合,明显先进于那时所在年代的纸·墨。

这里也需要花大篇幅对集泉茶庄进行记述分析。1983年6月10日的《惠安文史资料》里记载,集泉茶庄的创始人系施大成,创立于乾隆四十六年,原址在惠安县城关霞梧街。作为家族茶庄,施的孙子施济候负责到崇安选购茶叶,并在武夷山购置“刘官寨”岩茶厂,为其家族奠定了茶业发展的基础。集泉以经营武夷岩茶为主,兼营闽北地区中低档乌龙茶。咸丰年间,施济候捐了一个四品的道台,上武夷山途径南平·建瓯时候地方官吏都会礼仪迎送,在林馥泉文章里记载的在鼎盛时期但凡春茶季节,每每茶商采购时候途经地官员热烈迎送指的就是施济候。

集泉茶庄经营多种商品茶,记述当时铁罗汉每斤四十八元,水仙种每斤十六元,雪梨每斤六元四角,雪花每斤三元二角,玉茗每斤一元六角,梅占每斤八角。其中以铁罗汉最为名贵,系精选武夷大岩茶拼配所得,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商品茶。而现在流行的集泉的铁罗汉,假的尚且不说,真的其实也仅仅是拼配岩茶的花名而已。这些在史料里暴露无遗。

施死后,集泉茶庄尚能保持茶叶质量,茶价格也比较稳定,一律银元计值。1921年前后,是集泉茶庄业务鼎盛时期,每年营业额十二万银元。其中铁罗汉占总经销额的30%。

1924年,施的后代以一万三银元购买慧苑西茶厂。是武夷山黄金山场中心地带的著名岩厂,品质及好,产量较多。集泉包销了该茶厂。1924年在晋江县石狮镇设立分店,每年营业额三万银元。

集泉的铁罗汉以陈旧的武夷岩茶为味精原料进行新老拼配。而由于近福州港,许多常年来往海路的东南亚商人,争相购买当作日常防暑,祛病的饮料。沿海居民对集泉品牌当时极为信任。于是出现贪利的伪冒。集泉为此还在外包装加盖了:“假冒天诛”的字样。

集泉在管理上比之后记载原籍贯泉州的泉苑高明之处就在:敢于聘用家族外人员进行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方便华侨采购,在厦门中山路设立分店。但由于族人夺利,时有变动,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出现铁罗汉品种的信任危机。

1949年,临近解放时候菲律宾神农药房负责人来厦门,经引荐,在7月与集泉达成协议,作为菲律宾全权代理,每年包销十五万泡铁罗汉。后因为茶业品质把关不好,质量低劣,有多有假冒,致此一落不振,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代百年茶庄就此消声灭迹,品质辉煌不再。

关于集泉流通现在市场的铁罗汉之类茶,除去假冒不算,即使是真的也是其低落时期产品。与其说饮用,不如摆着看,详细了解历史,知其辉煌足矣。

其他茶庄能在一九四三年时期存在,多是在鼎盛时期三帮分力里面的中坚分子。这里不再一一详述。就以公:福建示范茶厂,为表。私:集泉茶庄 为表。做一个浅层次的解析。真正深入部分,成书时候会记录详细。

前两年曾经有台湾某老茶人到访武夷山,在刘家喝岩茶之余唏嘘感慨:还是四几年的岩茶好喝呀!刘铮马上问到:您有么?给我喝一次就能给您做出来。对方尴尬无语。相对于四几年那个岩茶还未复兴各种低迷的尴尬年代,现在的武夷岩茶好好做的肯定比那时候好喝。这茶里,话里,唯一变味儿的可能就是一去不回的中华民国了。相对台湾,那个年代的 茶,也许格外需要回味吧……在下过于年轻,实在难以揣测。

今天是在长途开车行进中写下来的这些文字。如有谬误日后改正。

昨天注释的表(一)的许多茶号、茶场,即使在武夷茶最低迷的时候,仍顽强的妥善经营着。其中公有的带着复兴岩茶的历史使命,私有的在战乱年代仍旧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意经,与妥善的经营维持一个稳定值。

今天的表(二)里是在1940年左右逐渐开始荒废的山场以及茶号。表二里的许多茶号在建国前基本上就已经消声灭迹了。而表(三)则是完全荒废的山场,坍塌的废弃茶厂了。

在表(二)里面除去位列前一的崇安地方公产外,第二位的杨文圃茶庄曾经在前文讲历史的时候提起,在下府帮最鼎盛的时期,杨文圃曾经势力壮大到把四曲的“御茶园”都买下的程度。杨文圃茶庄的历史悠久,创始人祖籍福建漳州,创始具体时间无从考据。清中期,杨文圃曾经是西客过后下府帮里实力比较强大的,那时候仰仗繁荣的消费市场,杨文圃茶庄的产品近的销售闽南、厦门、粤东。远得可以到达新加坡、菲律宾、港澳、旧金山。同时期的生意兴隆的茶庄有泉州的泉苑茶庄、惠安的集泉茶庄、漳州的林奇苑茶庄、粤东的李瑶珍茶庄。这些在清中期鼎盛的茶庄里,在晚清民国时候依旧保存实力发展均衡,品质优良的茶庄茶号,只剩下惠安的集泉茶庄。在所有的这些茶庄里,惟有集泉以保证品质,敞开用外人当作各号掌柜,妥善平稳经营着。所以在昨天的表格里,集泉仍旧在低迷期拥有自己的销路,在武夷山保有自己优良的山场。那时候杨文圃茶庄的特色产品就是:“名色种”,名种色种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与集泉高品质的拼配铁罗汉来说,名色种的茶在价格以及品质上都更接近平常人家。因为杨文圃茶庄主号后来在厦门,厦门人叫茶叶为“茶米”,设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那时候厦门的茶庄比米店都多,英国人记载:“厦门乃昔日中国第一输出茶港口”。即使在现在,厦门人仍旧喜欢重口味的海堤牌,第一因为焙火都是中火以上,另一个就是海堤牌的价格不高,容易消费,家家都可以喝。顺治年的时候,英国就把厦门当作港口,运输茶到英国。

厦门水仙码头旧景

康熙时候东印度公司就在厦门设立代理公司,有十几艘茶船运用海路运输武夷茶。 乾隆时期,厦门望石一带就有千家多的商铺其中,以茶铺居多。光绪时期从厦门出口的武夷茶,乌龙茶就多达九万担,以“小种包”跟散茶行销海内外。那时候的杨文圃茶庄的“茗色种”每斤三十多元。小种泡市价五元,是当时大米价格的一倍。晚清时候杨文圃茶庄由杨砚农主持,但他迷恋官场,商人不能迷恋官场,经商的生意经一旦扯上自我膨胀以及控制欲,就愈发背离妥善经营的初衷,最后即使胡雪岩那样精明的商人在带上顶子后,仍旧难得善终。杨砚农那时候斥巨资捐了个“通奉大夫”的官衔,平时嗜好抽鸦片,挥金如土,追求奢靡,最终让茶庄元气大伤,步入衰败。在杨文圃在世的时候,为了扩展海外市场,聘请洋人当外事务,让杨砚农学习通番礼仪跟洋文。但老父逝去后,杨砚农终抵不过骨子里的阔少爷气质,终将家业挥霍一空。今天厦门的大中路与民立小学附近就是那时杨文圃茶庄旧址。

但据说这样的败家子,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熟悉国际语言,敢于创新,在那个时候就懂得设计精美的明信片来宣传自己的茶庄。就像现在淘宝或者厦门,许多仍旧在意,外来设计及包装的群体。但我想说,所有的金玉其外,都不能跟随败絮其中。杨文圃老铺就是例子,即使面对庞大的海外市场以及众多机遇,还是要做到“内在根本”即 为人要低调踏实,不贪功虚荣,为商要注重品质,其后才是产品的外在设计。所以即使现在设计横行天下的时候,满怀喜悦欣赏的心情拆开精美别致的包装后,真正杯里茶汤的味道却让人无尽失望。设计没有不行,但没有品质直接谈设计最后只能让消费者喝“包装”,当然,更不行。

杨砚农设计的企业名片

表二里只注释杨文圃茶庄就可见当时一系列表二其他茶庄的状况。不多叙述。

在表一里面,昨天提到后来逐渐不如集泉经营好的泉苑茶庄,是由张伟人创始,其祖父就是贩茶为生。嘉庆十八年,张伟人与其子张满水在泉州,涂山街头摆摊经营,销售武夷茶以及闽北粗茶,几年后依靠勤恳经营设立泉苑茶庄,主要经营水仙种,铁罗汉。 喜欢选用蓄藏的陈年、质厚、色浓 耐泡的旧茶,掺和醇香新茶添加桂花、树兰创制调香品种乌龙茶,销往东南亚,港澳地区。泉苑的包装那时候也极为讲究,包装钱要捡干净茶枝,筛净茶末,统一颜色,每一泡都要包成扁四方,五泡为一束,两庄合一,装进锡罐,价格昂贵。但仍旧为东南亚广泛追捧。民国六年发生火灾,被烧毁,损失惨重。但张父子凭借200多箱武夷茶以及高价从另一茶庄批进的岩茶,配制出售,不到一年就又恢复元气。但随后泉苑面临族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随着生意壮大,开始挥霍吸食鸦片。终也败掉了。泉苑也是辉煌的百年茶庄,跟集泉一样,光泉苑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清朝从鼎盛到衰败的历史,中间故事都够写成剧本拍电影的了。所以这里不过多详细记述,等集成出书的时候,自然要详细的娓娓道来。

表三里面多是本就没什么规模的一些厂家以及个人,只是在鼎盛时期投机路过而已,在农业来说不属于勤恳的农人,在商业来说不属于勤奋经营的商人。自然在国家落在最低处的时候,他们也都鸟兽散去,留下荒芜的山茶以及坍塌的厂房。不足奇。

在所有茶庄、茶商里购置的茶也不全是武夷主产区多产。有一部分数量系他山茶,运至武夷销售。这在清代已经有记载。

1706年崇安县令王梓记载:“邻邑近多栽植,运至星村墟市卖售,皆冒充‘武夷茶’更有安溪为产,尤不为堪。” ,安溪人虽然带来了许多改良的武夷茶种,但是就水土来说即使是在不涉及化学、农药的年代,安溪的水土养育的茶品质仍旧不如武夷山。导致许多安溪茶农带来工艺以及茶种 。而现在仍旧有人,用武夷山之外的茶菁冒充品质优良武夷茶,做假销售。这种状况也并不是现今才有的,自古人性无不同,代代慨叹世风日下,乃可知世风曲线上去下来,犹如历史的重叠。

与清晚期至民国逐渐荒芜衰落的武夷茶市场不同,现在许多当时荒废的山场逐渐被恢复耕种,又变得全山上下无处恨不能磊石客土种茶谋利。即使那时候那么多茶业学术大家 ,抱着复兴岩茶的使命与努力,但不敌国内外严峻堪忧的形式。一代精英的许多精华就那样随着历史落满了灰尘。他们中的谁都没想到,武夷茶的另一个高峰竟然由于一种完全没有历史,创新出来的红茶带动了整个武夷市场的繁荣,记得那款红茶刚刚制作之初,曾经带给张天福品尝,他说此款茶没有市场以及前途,对于武夷茶来说完全是浪费原料。但张天福没想到的却是,在之后的几年内,此茶迅速膨胀,带动了红茶的再次火爆,虽然中间有许多泡沫成分,但却恰恰歪打正着的同时带动了岩茶的复兴。整个武夷山的岩茶价格,市场产量,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偶然在微博里看到有人戏虐那款红茶的俗气。概觉得这样的角度过于狭隘。那款茶真正的历史意义就是,无意间完成了十九世纪那些试图复兴武夷茶的长辈们的心愿。对于当时的那几个北京爱茶的人来说,也许就足够了。

通过这几天对民国时期茶的生产经营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有人说喝茶是为了追求“安静”,但即使你把自己家安置的犹如仙境,但对于大环境的真实来说,那种小环境都显得狭隘虚幻。真的追求“安静”的话,就用我们的生命精华,为这些茶土地贡献点儿可以持续发展的建设养分。让我们的子孙不用追捧什么一去不复返,利高难求的陈茶,让他们每年随着春天的清朗气息,作出属于他们的茶,不是更好么。南方嘉木,本为乎食,为乎饮,何必贪慕虚荣营造幻境。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