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 马哲原著分析 应怎样答 从几个方面?

比如说给你一段话 然后让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如:
材料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个回答  2010-12-22
其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是说矛盾的普遍性;另外事物在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这叫做矛盾的特殊性;相信这个你已经懂了。不过它还有一重意思就是指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只不过用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研究矛盾,首先就必须先懂得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要懂得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要承认矛盾,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另外,只有懂得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将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此可以这么说,“不懂得它,就等于是抛弃了辩证法。”这是我的粗略见解,希望能抛砖引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22
“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主义”有着多维度的本质规定:从内容上,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本质,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向度是人民性、哲学维度是实践性、历史尺度是务件性;从形式上,必须回到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从方法上,必须回到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宗教是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丧失了主体性的人,以及还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识,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异化,换话句话说,现实中的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也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与寄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解读】本材料摘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共产党宣言》,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完成。因此,《共产党宣言》对于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西方国家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断扩张,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而正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来的、对国际市场、国际分工的新要求,汇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促进了“世界历史”的真正出现。2.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但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全球扩展的本性及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当代社会的所谓全球化。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今天的全球化并不完全一致。全球化实际上是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世界历史”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和更高的阶段。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会者认为,坚持和发展是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认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指出,应该把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即与21世纪的时代发展水平相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崭新体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首先要根据哲学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哲学学科的发展、成熟状况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其次要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与鉴别、通过总结近20年来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和争鸣、通过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哲学思想、通过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新的哲学内容,制定各个组成部分的原理或范畴;最后要按照既符合逻辑又符合认识史的原则,将这些原理或范畴建构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河认为,在新的世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因为它所赖以产生的条件并没有被完全超越,而且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被解决,所以必须坚持。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包含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不断地求教于新生活、新实践和新科学。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
基督教的本质
《基督教的本质》
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
L.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著作。全书分3部分:《导论》,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质; 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书后附有费尔巴哈续写的解释、注释和引证。1841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它实质上是人本学;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学,批驳了G.W.F.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
费尔巴哈在该书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
费尔巴哈在该书中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克服这一矛盾的途径就在于诉诸经验的法庭,把宗教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
费尔巴哈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恰恰相反是人照着自己的想像创造了上帝。的确,真神创造人,人创造的都是假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