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为何选择收购亏损的东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6

文︱泥石流

海信电器于11月14日发布公告称,海信电器于当日与株式会社东芝共同签署了《关于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之股权转让协议》,拟以自有资金129.16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元)受让东芝所持有的TVS公司95%股权,东芝保留5%股权。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TVS公司将成为海信电器的控股子公司(TVS 公司主营从事电视机及相关周边设备、商用显示器、HomeIOT 等多媒体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云服务等业务),海信将获得东芝电视40年全球品牌授权。

海信电器表示,此次收购将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电视业务的研发、品牌和营销的全球布局,通过整合双方的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并在显示技术上相互取长、相互借力,可以向全球提供有竞争力的智能电视内容运营服务,全面提升公司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受核电业务投资失败和财务造假丑闻的影响,东芝在近两年进行了大幅裁员并且开始对业务进行重组。并且,东芝的财务问题非常严重,按照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其必须在2018年3月底前扭转资不抵债的状态,否则将被强制退市。该公司已将电视、白色家电(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医疗设备等非核心业务出售,将经营资源投入社会基础建设、能源、电子元器件、ICT解决方案等重点业务领域。

东芝是日本第一家推出彩色电视的企业,电视曾经是其主打产品。但在中韩品牌的冲击下,日系家电品牌的市场表现日益下滑,东芝电视业务也每况愈下。2015年后,东芝已经将海外的电视业务改为品牌授权模式,专注于日本本土的开发与销售。此次出售TVS公司意味着东芝全面撤出电视市场。

虽然东芝深陷危机,但数据显示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位。收购TVS公司有助于海信提高在日本电视市场的影响力,对海信在国内和海外的品牌形象也有好处。

有业内人士指出,海信电器此次收购东芝电视,或许是为了进军OLED电视领域。

海信在激光电视、ULED电视和智能电视领域中均有不错的技术积累,但在逐步崛起的OLED电视和QLED电视两个领域却并无优势。东芝独有的OLED 画质引擎技术、超解像技术在日本电视行业位列前茅,其高端OLED电视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有望加强海信在这方面的技术实力。

海信集团总裁、海信电器董事长刘洪新也表示,“收购后,海信将整合双方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加快国际化进程。”

不过,也有人对此次收购表示了担忧,认为海信收购东芝电视跟曾经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有类似之处。两笔交易都是从陷入财务危机的国际公司手中收购一块业务以及若干年商标使用权。

夏普因财务危机在2015年将夏普的墨西哥工厂以237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海信,并且将夏普液晶电视在北美市场的5年商标使用权给予了海信,双方约定使用权有效期到2021年1月5日为止。

但是,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度过财务危机后立即在美国起诉了海信集团,认为海信违反合同销售低品质商品,要求收回其在北美的商标使用权。夏普同时还断掉了海信集团的面板货源。目前,海信集团与夏普的这场海外官司仍在进行中。

受消息影响,海信电器今天高开,最高时触及16.26元,随后走低,最终微涨0.45%

相关个股:海信电器(SH.600060)

第2个回答  2017-12-26

海信拥有海信电器(600060)和海信科龙(00921)两家分别在沪、深、港三地上市的公司,同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和容声(Ronshen)等多个品牌。

作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海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首批国家质量奖获奖单位。

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

转让完成后,东芝将退出电视机产业,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据悉,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预期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海信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之后,东芝株式会社还保留持有TVS的5%股权。据介绍东芝印象公司位于青森县的工厂将继续生产,所有员工也继续留用。

当时东芝已经陷入了持续亏损的泥潭,希望剥离非核心业务来挣脱困境。

东芝公司是日本的老牌电子企业,日本的第一台彩电就是由该公司生产的。东芝影像公司是东芝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东芝电视及各种周边产品,包括商用显示器及广告显示器。

这两年海信集团海外兼并的步伐日益加大,除了自有品牌,2015年海信还托管了“夏普”的北美电视机业务,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东芝电视这几年尽管式微,但仍然占据着日本电视市场份额前三的位置,海信收购东芝的电视业务将让它一举超越TCL,重夺全球电视市场份额第三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就此甩开穷追不舍的TCL。

不仅仅是东芝,近年来中国兼并日本老牌企业的现象并不少见。

截止目前只有索尼还在坚挺着,但也是在盈利的边缘苦苦挣扎,除此之外,日本制造业能拿得出手的王牌已经所剩无几了。

第3个回答  2017-12-26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Hisense,Hisense,收购了东芝的海信!

曾经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芝电视,被中国的公司收购了。日前,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海信将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

从今以后保留在中国人民美好回忆里的东芝,彻底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企业。

回顾东芝一路来的发展和海信崛起的过程,我们发现,2015年对这两个企业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只不过一个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个却加快了高歌猛进的国际化脚步。

01

鞠躬道歉的身影

将2015年的东芝定格为失意

东芝电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相当响亮的名号。曾研发出日本第一台国产冰箱、洗衣机、微波炉……说它在日本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不足为过。

1960年日本第一台彩色电视,当然也是他们所生产的,如今竟然会作为亏损业务被东芝分拆卖掉,也是非常心酸了。事实上,东芝电视是东芝集团的最后一块传统业务。

这家日本制造业巨头正在匆忙“割肉逃跑”,变卖各种资产以摆脱被摘牌的可悲命运,然而退市阴影始终围绕着它不曾消散。

东芝的衰败,如同滚石下山,其势难挡。

从2006年决定收购核电企业美国西屋公司起,东芝就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压力;2008年经济危机,东芝因半导体市场整体受创而被牵连,这种压力进一步增强;直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资金持续重压,缺乏补血续命的窘境,终于令东芝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无法承受。

2015年,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的东芝,被钉在了“日本企业最大财务造假案”的耻辱柱上。从此,它就一直游离在“摘牌”和“暂缓摘牌”的边缘,成了半死半活的悲剧企业。

02

全球第三的排名

2015年的海信国际化进程提速ING

虽然东芝电视的销量在日本市场仍旧位居前三,但为了财务的健全和保障集团整体的利润盘,东芝还是把这块极具纪念意义的业务卖给了海信,一个飞速发展成为巨头的中国电视企业。

根据海信官方数据,2015年、2016年海信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三。而在此之前,海信已经连续13年达成“中国电视市场占有率NO.1”的黄金成就,正在大踏步向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领土进军。

2015,是海信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速的开始。这一年海信买了夏普在美洲打下的江山,并非海信对日本企业情有独钟,而是之前,得到国际全方位认可的一直是日本制造业出品的彩电。

2015年是中国制造业全面赶超日本的一个缩影,也是电商和传统行业“交棒”的标志性年份。

03

电商崛起?传统落幕?

中国制造业正在崛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年代,电商从此崛起,传统逐渐落幕,成败就在一瞬间,而背后的暗流却涌动了那么久。

同样是2015,当年4月,京东开“家电网购”之先河,第一次揭开了线上下、全渠道的无边界促销时代。从此京东年年的“家电节”和淘宝“双十一”,都成为了网购达人们最喜爱的折扣活动。

家电网购市场形成了“京东最牛,淘宝其次,苏宁易购、国美等电商平台努力竞争”的格局。

传统线下销售正逐渐衰落下去,家电市场这个与高科技“肩挨肩”的行业,慢慢形成“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销售模式,人们对“网购会损坏”的担忧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尽情享受电商为自己带来的便利。

而收购了日本老牌电视企业的海信,终于赢过了曾经的自己。

中国制造业的水平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腰杆子越来越直,收购外企的理由不再仅仅是“求取先进技术”,更多的是因为走向全球的中国公司对市场、业务产生了极为迫切的需求。

海信集团总裁、海信电器董事长刘洪新说什么来着?收购后,海信将整合双方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加快国际化进程。海信会保留东芝的品牌,与自身品牌齐头并进,以期更完整地“继承”东芝多年来的经营。

其实,海信收购东芝电视只是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中高端品牌崛起的一个缩影。

创维收购了东芝印尼,长虹收购了三洋电视中国业务,TCL收购了三洋电视墨西哥工厂及品牌运营公司90%股权,鸿海收购了夏普美洲地区的电视业务及品牌授权……

家电行业从业人士表示,至少在家电这一领域,中国公司并购的吞噬脚步,还将继续。

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早已开始,而且绝不会就此结束。

虽说是乘东芝之危,但吞并日本电视制造巨头的毕竟是中国企业。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制造”飞跃的一个缩影。其实想想,也理所当然,中国制造业相对日本,优势真的太多。

广阔的本土市场、依然丰富的知识水平、较高的劳动力、飞速前进的互联网、长期累积的产业链集群优势……可以说,传统强者首推日本,电商新贵要看中国。

海信收购东芝,是电商时代的胜利者对传统巨头的虎视眈眈,或许,也证明了电商的崛起和传统行业的落幕。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创业路上陪你不孤单”

第4个回答  2017-12-26

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简称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预期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TVS成立于1973年10月,为东芝旗下专注电视机相关产品子公司。主营东芝电视及各种周边产品(包括商用显示器及广告显示器),并在日本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在电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功底。

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全球科技品牌价值排行榜位居前列。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IHS)。

2016年,TVS实现营业收入27.02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5.68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95亿元,实现净利润2.47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TVS公司将纳入海信电器合并报表范围。

海信集团拥有海信电器(600060)和海信科龙(00921)两家分别在沪、深、港三地上市的公司,持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和容声(Ronshen)三个中国著名商标。海信电视占有率连续13年中国市场第一,在美国和欧洲发展迅猛,近年更是在南非、澳洲跻身市场第一的位次,2015年、2016年位居全球第三,与此同时,海信电视的互联网运营用户规模也保持着中国市场第一。2016年,海信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318亿元,净利润为17.6亿元。其中,电视机产品实现营收达到282亿元。

海信日本公司成立于2010年底,2011年3月电视产品正式上市,2014年冰箱、2016年洗衣机进入日本市场。2018年空调产品也会进入日本市场。目前海信品牌的产品已经进入日本五家大的连锁超市和量贩店。

海信日本公司在2015年3月和2016年12月购置了房地产,作为售后服务的中心。2017年在日本市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日元,GFK第三方数据显示,海信日本销量在市场份额也能达到4.6%。相信在收购完成后将有助于海信电视提升在日本市场甚至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海信电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连续13年稳居第一,饱和的国内市场现状已经让国产家电厂商之间从激烈的竞争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近年,海信籍着在北美市场托管夏普电视业务,成功加快全球战略部署。与此同时,海信也在近年逐渐从国内转战到了国际市场,在美洲、澳洲、非洲、欧洲发展迅猛,成功跻身进入「全球第三」的位置,而在国内、澳洲、南非市场更是赢得了市场第一。

海信电器表示,本次收购TVS公司95%的股权,并获得东芝电视40年全球品牌授权,将进一步拓展公司在电视业务的研发、品牌和营销的全球布局,通过整合双方的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并在显示技术上相互取长、相互借力,可以向全球提供有竞争力的智能电视内容运营服务,全面提升公司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收购东芝电视业务后,海信电器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视制造商。

根据招商证券研报,2016年海信国内市场销额市占率17.6%,国内市场份额居首。2016全年用户增速迅猛,目前国内用户数已近2000万;国内日活用户数突破900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虽然彩电产业不被很多人看好,但产业还会持续存在,海信收购东芝电视机业务将进一步强化其彩电产业全球地位。本次收购将成为海信电视产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芝此前架构的全球销售体系,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海信可以顺势进入这个体系。

收购东芝,无论是量还是技术上,都如虎添翼,能够快速为海信国际化打开一片新天地,祝愿海信越做越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