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读后感3百字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读后感3百字

第1个回答  2016-04-27
  考斯塔·艾斯平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福利国家制度一直都是各国政治家、学者们的热点话题,但是现有的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尚不完善,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和就业等问题,它们都是判定一个福利国家性质的关键。同时,他认为只有进行经验的比较研究,才能在总体上或个案上充分揭示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因此,他试图通过以三种不同的体制类型来认识福利国家,它们分别是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令笔者惊讶的一点是,根据制度分析方法的观点,民主权利越是扩散,福利国家就愈将发展。可是艾斯平指出,这一论点与历史上的异常事例相矛盾:早期的主要福利国家的发端都早于民主制度而产生,而且正是抑制民主的意愿才有力地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发展。这让人联想到俾斯麦在德国实行的福利政策,其本质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铁血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抑制各种民主运动。相反,在民主制度最早建立的地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最受阻滞,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一明显的矛盾只有引入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因素才能得到解释:在那些早期的民主政治国家中,农业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为小资产所有者所主导,他们利用其选举权利来降低而不是增加税赋;相比之下,极权政治中的统治阶层更易于向不情愿的民众征收高额税赋。
  谈及社会保障的作用,艾斯平强调权利与非商品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者出卖他们的劳动力,逐渐沦落为一种商品。相反,现代社会权利的引入意味着这种纯粹商品化地位的动摇。当一种服务是作为权利的结果而可以获得时或当一个人可以不依赖于市场而维持其生计时,非商品化便出现了。而各国政府对于非商品化的拯救力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必然存在不同的福利制度。
  在资本主义世界,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认为贫穷或不幸是个人懒惰的原因,因此所提供的救助往往层次低且带有社会羞辱感,比如经济状况调查式的济贫制度,给付很少,并且带有侮辱性,那么这种济贫制度将迫使除了最走投无路者以外的所有人参与到市场中去。同样,大部分早期社会保险计划都蓄意设计成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性能最大化的样式。笔者认为,由此可见,最初的福利制度只是为了市场服务,是为了促进劳动力进入市场而执行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制度逐渐变为为市场进行补救,对由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贫富分化和各种劳动风险进行保障。虽然此时的福利制度似乎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扶持和帮助,但显然福利制度的建立仍然是为了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解决好市场经济的“后院问题”,让劳动者能够更加投入到生产中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