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行取经的第一人是谁,有怎样的意义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在《西游记》开篇,高僧玄奘正在长安讲授佛法,观音菩萨化身忽然现身法场,告诉玄奘,你所讲的是小乘佛法,不能渡亡灵,要度亡脱苦,需得大乘佛法。

玄奘等人忙问道,那如何才能得到大乘佛法呢?只见观音说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此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就因为这句话,唐僧玄奘开启了他十万八千里的西行之路。

一、玄奘为何要去西天取经?

虽然《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但我们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迹却是真实的历史,而玄奘的目的也的确是为了到天竺求取真正的大乘佛法。

唯一不同的是,玄奘是自己要去,而不是被观音点化的。

玄奘为什么要去求取大乘佛法呢,和小成佛法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所谓大乘佛法,就是指在天竺的佛经原著蕴含的佛法,而小乘佛法就是被翻译过来的其他语言的佛经蕴含的佛法,包括中国的汉字佛经。

既然都是佛经,只是经过了翻译,有什么不同吗?

事实上,当时中国的佛经和古印度的佛经原文,的确有很大出入。

因为从古印度到中国,中途要经过很多的地区和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语言各不相同,因此佛经就要被反复的翻译成不同的语言。

而佛经原著中的很多奥义并不是每一位翻译者都能理解,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免丢失很多。因此到了中国,原来的佛经奥义已经很多都丢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中文作家很难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翻译会丢失很多文字中蕴含的道理和精髓,更何况是多次翻译。

玄奘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参悟最高佛法奥义,他只能选择去天竺求取大乘佛法。这就是唐僧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西行成功后,余生致力于佛经原著的翻译和参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玄奘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区别的人,更不是第一个向西求取佛经原著的高僧。

二、汉族高僧第一人

历史上第一位西行求取大乘佛法的高僧,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

而朱士行创造的第一,还不仅于此。

我们知道,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当时的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

然而,中国本身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因此佛教的初期传播并不顺利,直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发扬光大。

而佛教能够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位高僧朱士行。

魏嘉平元年,公元250年,朱士行在洛阳白马寺登坛受戒,正式成为佛门中人,法号八戒。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

然而,这位八戒可不简单。朱士行不仅天资聪颖,极有慧根,而且专务经典,勤研佛法。

当时传到中国的佛经很少,最流行的是《道行般若经》。但是很快,朱士行就发现,流传到中国的这部佛经味道有点不对,文风太过简明,深度不够,而要去研究里面的义理,又发现很多地方都说不通。

朱士行遗憾地叹息道:这部经书是大乘佛法的精要,但却没有将其中义理完全翻译出来(“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

三、西行求法

后来,朱士行辗转听闻,西域有这部经书的梵文原著《大品般若经》。但当时正值三国末期,陇西战乱不断,曹魏内部有刚刚经过兵变,到处兵荒马乱。没有官方支持,他一个人普通人,是很难活着到达西域的。

但作为一个致力于弘扬佛法的高僧,朱士行又怎么甘心放弃这样的机会呢?

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朱士行不顾劝阻,凭着一片真诚,孤身前往西域。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朱士行从雍州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再由西域南道,横渡千里流沙,终于到达了西域的于阗国,大约在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不仅如此,朱士行还在于阗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品般若经》梵文原本,共九十章,60余万字。

然而,正当他想将抄录的经书东传时,却遇到了麻烦。

于阗是当时天竺前往中国的交通要道,很多佛教经典都要从那里向东传播。但在当地,却仍旧是小乘佛法占据佛教的统治地位,并不承认大佛教的地位。

于是,当地的佛教信徒得知他要将经本东传,便污蔑他“惑乱正典”,要求信佛的于阗国王禁止经书出境。

为什么这些人也是佛教信徒,却如此偏激呢?说白了,这些人就是垄断佛教传播的机会和途径,如果有人直接翻译梵文佛经,那不是断绝了他们的利益和佛教地位吗?

因此,朱士行多次努力,也没能将经书传回中国。而他本人,也就留在了于阗,研究大乘佛法。年复一年,朱士行在当地都取得了很高的佛教地位,并收了徒弟。

公元282年,朱士行已经79岁高龄,眼看着自己风烛残年,而愿望还没有实现。朱士行决定不能再等了,而这次,他终于成功了。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终于将梵文《大品般若经》送到了洛阳。而又过了10年,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这本经书才经由陈留水南寺的僧人无罗叉和居士竺叔兰翻译成汉文版《放光般若》二十卷。

而此时,朱士行,八戒,这位历史上的西行求法第一高僧,已经在于阗去世了10年之久,享年80岁。

四、八戒的历史原型

朱士行的“西天取经”,虽然只到达了西域,虽然只传回了一部《大品般若经》,但却极大的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受到了当代和后世的普遍高度评价。

后来,中山国迎取《放光般若》时,中山王和僧众出城40里迎接,盛况空前;而当时佛家的众多学者,都对此经加以解说、钻研、注疏,形成了名噪一时的般若学说;后世佛学学者更是对这种求法忘我的精神倍加推崇,先后有法显、宝云、玄奘等人加以效仿。

而有趣的是,朱士行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多有相似之处。

朱士行姓朱,而猪八戒姓猪;朱士行法号八戒,而猪八戒诨名八戒;朱士行西行求取佛法,而猪八戒西天取经。

因此,很多人认为,朱士行正是后来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八戒的历史原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