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杠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去年10月份时随着A股和港股的持续下跌,雪球上爆出了很多大V被爆仓的新闻,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不合理使用杠杆导致的。

谈到杠杆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一下巴菲特对待杠杆的审慎态度。但是他不是不用杠杆,相反地他太会用杠杆了,以至于看起来好像他没有用一样。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控股了大量的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构成了他的无成本甚至负成本的“永久杠杆”。相比于一般人使用的杠杆,他使用的杠杆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当然现实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具备像巴菲特一样的构建“永久杠杆”的能力。但是历史上因使用普通杠杆而爆仓跳楼的人从来不曾断绝过,那为何还有更多人选择前赴后继呢?

这就涉及到杠杆的放大作用。但是杠杆的放大作用不仅仅只针对盈利,它更会放大亏损,而且对亏损的放大作用会更明显。那么杠杆的诱惑和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杠杆对盈利的放大作用与当前的杠杆倍数、融资利率以及投资收益率这三者都有关系。以下我统计了不同杠杆倍数、不同融资利率和不同正投资收益率情况下的杠杆带来的额外收益率。

表1:不同杠杆倍数和不同融资利率对不同正收益率的杠杆额外收益情况

上表选取的不同融资利率主要考虑的是不同券商所能提供的融资利率会有差别,目前大部分A股券商融资利率都是8.35%,极少数视情况能给到5%,而境外的盈透证券可以给出低至2%的融资利率。当然这里忽略了无息负债的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杠杆倍数够高,融资利率够低,杠杆能带来的额外收益率相对于未加杠杆之前的投资收益率来说是非常可观的。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人经受不住杠杆诱惑的原因所在。

以下我统计了不同杠杆倍数、不同融资利率和不同负投资收益率情况下的杠杆带来的额外亏损率。

表2:不同杠杆倍数和不同融资利率对不同负收益率的杠杆额外亏损情况

对比表一和表二来看,因为有融资利息的存在,在相同的杠杆倍数、相同的融资利率和完全相反的投资收益率情况下,杠杆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亏损并不是对称的,额外亏损会大幅超过额外收益;而且杠杆倍数越高,融资利率越高,杠杆对亏损的放大就会越明显。

所以我们在使用杠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看到杠杆对盈利的放大作用,更应该看到杠杆对亏损的放大作用尤其的大。

这里会导致被动平仓的杠杆主要是指那些设置有平仓线的场内杠杆和有固定还款期限且无法展期的场外杠杆。当担保比例低于平仓线或到期需要还款时,要么自己壮士断腕,要么被动平仓。

前述被爆仓的大V们应该都是被动平仓的场内杠杆所导致。而历史上那些即使拥有高智商的投资者也一样无法幸免。拥有2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于高度使用杠杆,借了大量的银行贷款来操作,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国债违约期间损失惨重,四个月内亏了40多亿美元。更惨的是这时候银行前来不断催债讨债,一度使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倒闭的边缘。

即使后来这2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吸取教训,卷土重来创建“白金木林资产管理公司”,行为处事要稳重谨慎得多,债务股本的杠杆率也只是以前的十分之一,但还是没有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对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的错误押注而最终败走麦城。

曾有一种说法:“杠杆资金就像是氧气,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关注到它的存在,而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导致氧气不足的时候,就足以让我们致死。”

2017年度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巴菲特再次强调避免用借来的钱投资:“在我看来搭上自己身家的风险去换取不属于你的东西(暗指加杠杆)实在是疯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令投资净值翻倍,也不会感到开心。”

虽然杠杆的诱惑确实足够吸引人,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追求额外的一点利润而使家人面临风险,那将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那么有没有既能享受到杠杆带来的诱惑又避免发生杠杆危险的办法呢?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原则。

相信很多用过杠杆的人时间久了后都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渐渐地把借来的钱也当成了自己的钱。既然是自己的钱,就不会想着在有能力的时候第一时间还掉,而是想着留在股市里继续博取更大的利益。

这样就产生了如下情况:在股市高点舍不得卖股还掉杠杆,因此错过了最佳时机,而在此后股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更加舍不得卖掉股票,从此一步一步地掉入了地狱。

所以我想到的使用杠杆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始终要把借来的钱当成别人的钱而不是自己的,尝到甜头后要见好就收!

首先多大的波动才算极端波动呢?从之前统计的A股和港股的历史熊市数据来看(参见: 熊市,股票还值得你拥有吗? ),从牛市顶点到熊市底点的最大幅度将近80%。

其次这里所谓的抵御极端波动指的是能避免被动平仓的发生,即即使发生了极端连续下跌的情况也不会导致被动平仓。

此外由于不同券商的平仓规则不一样,也要有针对性的规划。比如A股的券商一般采用的平仓线为130%的担保比例,而盈透证券采用的平仓线同时考虑了维持保证金比例和借款杠杆。

以下是我计算的在不同计算方法和不同波动幅度下的最大杠杆。

表三:A股担保比例计算方法下能抵御不同波动的最大杠杆

表四:IB维持保证金计算方法下不同维持保证金比例能抵御不同波动的最大杠杆

举一个例子,根据表三和表四的数据,如果我们预测当前持仓仍有60%的下跌可能,那么对于A股信用账户持仓来说,最大的安全杠杆为1.444倍;对于IB持仓来说,如果持仓的平均维持保证金比例为25%,那么最大的安全杠杆为1.429倍。

原则2是在没有任何资金补充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杠杆规划,但如果我们任何时候都有持续的现金流或者其他融资能力,那么我们根本就无惧于极端波动的发生,甚至下跌的越多我们更开心才是,因为那意味着我们有了可以在更低点买入便宜货的机会。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利用保险浮存金构建的“永久杠杆”一样。在1974年美股大跌期间,伯克希尔利用保险资金在股市低位大量吸筹,直至其资本消化不了为止。据统计,在1974年入市的投资者,除了几个倒霉蛋,其余的人的回报率都在75%以上。这就应了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名言。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像巴菲特那样利用保险浮存金构建“永久杠杆”太过遥远,但是我们一样可以构建自己的现金流,它可以是一份工资,也可以是任何可能的其他收入;也一样可以构建自己的融资渠道,它可以是亲戚朋友的借款,也可以是银行的贷款等等。当机会来临时,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

前面在分析杠杆的诱惑和风险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影响杠杆放大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融资利率。在杠杆倍数和投资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8.35%的融资利率与2%的融资利率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亏损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融资利率越大能带来的额外收益越小,而带来的额外亏损就越大。

除此之外对A股杠杆来说还需要考虑现金流须能覆盖融资利息的支付,以免造成卖股还息的尴尬局面;而IB杠杆的利息会累计到借款中,造成杠杆倍数的推高,所以还得关注杠杆倍数是否超出安全范围。

在前述的“白金木林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由于其持仓的集中度较高,一旦其重仓的雷曼兄弟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即使其杠杆已经降低了很多也一样难逃平仓的厄运。

特别是施加杠杆以后,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其对亏损的放大作用足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相对分散地持仓则可以有效地避免黑天鹅事件对整体持仓的极端影响。

卸掉杠杆的时机可能发生在上涨期间的见好就收,也可能发生在下跌期间的壮士断腕。这里引用雪球上的两个大V对卸掉杠杆的经典做法。

“清一山长”在上一波的牛市中选择了在2015年的4500点还掉融资;而在今年初的那波大涨中也一样选择了多次卖出股票还掉融资。

“HIS1963”在2015年的熊市里在担保率逼近150%时壮士断腕对浦发下过手,即使第二天浦发就涨停了;而就在前不久(今年7月份),又在农行跌到3.3的低点选择割肉减仓5%,只为了让担保率重回200%以上,好让自己睡得更踏实。

而关于施加杠杆的时机,主要还是要基于自己对行情的判断:继续下跌的幅度还有多大、发生的概率有多少?然后就像前面在原则2里提到的,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的安全杠杆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