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镇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一、重庆沙坪坝区的历史遗址有哪些

东邻渝北区、江北区和渝中区,南、西界九龙坡区、璧山县,北接北碚区,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

50余年间,沙坪坝历经5次区划调整,目前区辖石井坡街道、童家桥街道、磁器口街道、山洞街道、联芳街道虎溪街道,陈家桥街道,西永街道等13个街道,歌乐山镇、井口镇、青木关镇、凤凰镇、回龙坝镇、土主镇、西永镇等8个镇。中文名称: 沙坪坝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重庆市 电话区号: 023 邮政区码: 4000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东部 面积: 396.2平方公里 人口: 90万 方言: 西南官话成渝片、灌赤片、黔北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机场: 江北国际机场 火车站: 重庆站 车牌代码: 渝A 目录 区情概况 自然地理地理简介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区划最新调整 经济发展 工业概况 商贸服务中心商圈 专业市场 美食街 展望 综合实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运行稳健 商贸与服务业提档升级 重庆西部新城重庆大学城 西永微电园 铁路物流园 文化教育幼儿教育蓬勃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普高教育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 交通旅游区情概况 自然地理 地理简介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区划最新调整 经济发展 工业概况 商贸服务 中心商圈 专业市场 美食街 展望 综合实力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运行稳健 商贸与服务业提档升级 重庆西部新城 重庆大学城 西永微电园 铁路物流园文化教育 幼儿教育蓬勃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普高教育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交通旅游展开 编辑本段区情概况 沙坪坝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重庆市沙坪坝区是红岩精神发祥地(渣滓洞、白公馆)、抗战遗址密集区,国共和谈、百年学府、千年古镇,融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沙坪坝历史上是与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全区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了19所高等院校、87所全市最好的中小学。全区90万常住人口中有30多万学生,8万多科技教育工作者,是西部的人才聚集区。

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简介 三峡广场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部,东滨嘉陵江, 西抵缙云山,幅员面积396.2平方公里。

区境中部歌乐山纵贯南北,东为沙坪坝,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和工业基地,建成区面积35.26平方公里;西为梁滩坝,是农业、乡镇工业为主的地区,2003年重庆市大学城在这里动工兴建;中部歌乐山是重庆市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称。 沙坪坝区地貌归属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的一部分,全区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

中部歌乐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间,最高峰歌乐山云顶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东南流经沙坪坝区19.3公里。

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最冷月平均气温7.8℃,最热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热和春秋多变的特点。降水充沛,全年降水量1082.9毫米。

中部歌乐山森林区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2℃左右。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的水量丰富。

全区水体除嘉陵江外,梁滩河、虎溪河、清水溪、凤凰溪、詹家溪、南溪口溪是区内较大的溪河。全区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歌乐山、中梁山地区,歌乐山森林公园1938年定名,2003年创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重庆地铁一号线小龙坎站 历史沿革 沙坪坝从周朝的巴国属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 *** 西迁重庆,大批学校、工厂、医疗机构迁入,沙坪坝从此人才荟萃,蜚声中外。1938年2月6日,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南开中学、重庆电力炼钢厂和由京沪平(北平)津等迁入该区的中央大学、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师范大学劳作专修科、药学专科学校等科教文化机构及工业企业界、金融界发起创建重庆沙磁文化区。

1939年划入重庆建置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功能定位于文化区,1955年正。

二、重庆一中的历史故事

重庆市第一中学于1931年建校,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先后易名为重庆市立中学、重庆市立第二中学、重庆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

历史沿革编辑

校本部教学楼

1931年,重庆市市立中学开办,其起源于渝州市立公办中学,校址在重庆石灰市,后迁两浮支路。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

1940年学校定址于沙坪坝刘家院,并更名为“重庆市立中学”,成为重庆当时唯一一所初高中皆俱备的市立公办完全中学。

1946年,当时 *** 为收留各校留渝而无家可归的战区学生,在小龙坎、三洞等地建立重庆市立第二中学。并将原“重庆市立中学”再次更名为“重庆市立第一中学”。

1950年,重庆市立第一中学和重庆市立二中合并,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1953年,被重庆市 *** 命名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校址在沙坪坝沙南街。

1981年,学校被命名为四川省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命名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中学。

1997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本部位于重庆市文化中心沙坪坝区,另在虎溪镇和渝北区设有分校。同时与美国知名教育集团Kaplan合作建立了重庆一中国际实验分校,位于北部新区鸳鸯街道。

2005年7月,重庆一中国际实验分校成为重庆市唯一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中学。[3]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2所小学、7所完全中学属地管理实施方案,2015年7月16日,重庆一中下划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 来源于百度百科

三、重庆一中的历史故事

重庆市第一中学于1931年建校,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

先后易名为重庆市立中学、重庆市立第二中学、重庆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

历史沿革编辑校本部教学楼1931年,重庆市市立中学开办,其起源于渝州市立公办中学,校址在重庆石灰市,后迁两浮支路。初名为“重庆市立初级中学”。

1940年学校定址于沙坪坝刘家院,并更名为“重庆市立中学”,成为重庆当时唯一一所初高中皆俱备的市立公办完全中学。1946年,当时 *** 为收留各校留渝而无家可归的战区学生,在小龙坎、三洞等地建立重庆市立第二中学。

并将原“重庆市立中学”再次更名为“重庆市立第一中学”。1950年,重庆市立第一中学和重庆市立二中合并,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1953年,被重庆市 *** 命名为重庆市重点中学,校址在沙坪坝沙南街。1981年,学校被命名为四川省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命名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中学。

1997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本部位于重庆市文化中心沙坪坝区,另在虎溪镇和渝北区设有分校。

同时与美国知名教育集团Kaplan合作建立了重庆一中国际实验分校,位于北部新区鸳鸯街道。2005年7月,重庆一中国际实验分校成为重庆市唯一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中学。

[3]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2所小学、7所完全中学属地管理实施方案,2015年7月16日,重庆一中下划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来源于百度百科。

四、重庆璧山县以前叫什么名字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

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

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建县于东汉到蜀汉之间,名为常安县,隶属巴郡。《太平寰宇记》载:“蜀汉时,巴郡领县六 :江州、枳、临江、平都、乐城、常安。”

这里说的枳,是涪陵;平都,是丰都;乐城,在南川、遵义一带;临江,在现在的合川、北碚一带;常安,是璧山、永川、荣昌、铜梁、大足一带了,县府应该在王来驿(现在的来凤驿)。璧山这个地方当时是蜀将张嶷负责修复的驿道的地方,是蜀国去吴国的必经之地,也是紧邻巴郡(重庆)的屏障之一,常安县很宽广,因为东汉末年和蜀汉时期,这里兵祸连年,地广人稀。

故在蜀后主刘禅降晋前废之,并入江州县,临江也废而并入江州,这时是江州县的辖区最大的时候,才应该是《词源》和《重庆府志》记述的那样宽广。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

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区全境、铜梁东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坝和九龙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长江北岸, 县府驻地在壁山镇(今璧城街道)。 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

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原辖地不变,分为十里百甲,龙溪里、普安里、燕平里、磨滩里、壁山里、水东里、枫香里、横山里、登云里、沙山里为县十里, 县府驻地壁山里(今璧城街道)。 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为璧,称为璧山。

究其原因,是“昔人云四山如璧,又云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县记》)。

清初,全县改编为二里十三甲。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置璧山县,隶属川东道重庆府,原辖地基本不变。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县缙云山(包括北温泉)以西之西祥里(后更名为依来里)划归璧山,全县便有磨滩里(福禄里,简称福里,在县中部)七甲,登云里(简称登里,在县南部)六甲,西祥里(依来里,简称依里,在县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绪初年,全县辖三里37场5段,县府驻地改名本城场(今璧城街道)。 民国3年(公元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民国4年(公元1915年),增设临江场,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8场5段。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试行新县制,全县行政区划为3个区,40个联保和1个试验乡,县府驻地更名为璧山镇。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璧山县,辖璧山县、巴县、永川县、江津县、江北县、合川县、荣昌县、綦江县、大足县、铜粱县、北碚管理局。

1940年,县府驻地更名为城中镇。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巴县专署),驻地巴县,辖巴县、璧山县、江津县、永川县、合川县、江北县、铜梁县、荣昌县、大足县、北碚管理局、綦江县、南川县、长寿县和涪陵县。

璧山县人民 *** 决定,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行政区,第一至第六区区 *** 分别驻城中镇、大兴乡、来凤乡、丁家乡、大路乡、八塘乡。从民国初年到民国末年璧山县所辖的大部分乡镇已划入巴县及周边县,其中现在发展比较好的镇有北碚区歇马镇,九龙坡区含谷镇、白市驿镇和西彭镇,江津区的双福镇,沙坪坝区的陈家桥镇、西永镇、虎溪镇以及1952年划出的青木关镇等。

1949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璧山专署),辖地不变。 1950年12月,县府驻地更名城关镇。

1951年4月,璧山专署驻地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江津县、璧山县、巴县、永川县、合川县、铜梁县、荣昌县、江北县、綦江县、大足县属之。 1952年,璧山所辖青木关镇(现属沙坪坝)、转龙乡划入北碚。

綦江、长寿、江北划入重庆。 1953年,巴县、綦江县、江北县再划归江津专区。

1960年,江津专署驻地迁往永川,璧山属之,巴县、綦。

五、关于虎溪桥有个怎样的传说

东林寺前有一泓清流——虎溪,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 虎溪桥,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的地方。

这是 去东林寺的必经之路。传说东晋时,慧远在专心修佛,“影不出山,迹不入 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 修静来访,与慧远谈得投机。

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寺侧的老虎就发出警 告的吼叫,三人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写 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东林寺内的 “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即源出这则传说。

六、重大虎溪校区地址是哪里

为实现重庆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教育部和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4年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

新校区位于重庆市规划中的西部新城的重要区域――重庆大学城内,因选址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故名虎溪校区(以下简称虎溪校区)。虎溪校区离位于沙坪坝正街的老校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

虎溪校区占地3670亩,其中,教学用地2628亩,教职工住宅用地和发展用地1042亩。校区浅丘地形,视线开阔,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虎溪河沿校区南边界蜿蜒流过,自然环境良好。

虎溪校区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修建,计划分三期实施,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高标准、园林式、现代化的一流校园。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成近40万平方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2005年10月,首批7000名学生入住,2006年9月,第二批7000名学生入住,目前,共计14000名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在此学习、生活。

虎溪校区环境优美,校内花木繁茂,山林湖泊点缀其间,各类教学、生活、体育运动设施先进齐全,已成为一个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重庆大学悠悠七十余载的历史,肩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因有虎溪校区这一片新兴热土的加入,必将续写明日的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