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方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陕北的民俗特色,把握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2、细读,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3、悟读,理解延安的地域文化和延安精神。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正音,划出体现陕北民俗元素的内容;检读《红星照耀中国》里面写延安生活的相关内容。

一、初读,聊“诗体”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诗歌。

师:这首诗歌和你们正在读的汪国真的诗歌,或者你以前读过的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两句一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多陕北特色的方言、事物;读起来很亲切、自然,像话家常一样;使用了很多叠词。

师结合学生回答,可做一些具体补充。

①朗朗上口:以第一部分为例,看怎么押的韵,换的韵。

②陕北方言:几回回、树根根、脑畔、白生生、羊羔羔

③地方风物: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小米饭、米酒、油馍、木炭火、炕

2、师小结:诗的这种形式和语言特点,是模仿了陕北最地道的民歌“信天游”,下面欣赏秒懂百科关于信天游的介绍。

3、播放视频: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师:这种陕北民歌,你听后有什么感觉?

预设:歌曲高亢,嘹亮,悠长,感情强烈

师:比较一下歌词与本文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相似点?

预设:两句一节、押韵、体现陕北的民俗(米酒、油馍、热炕)、写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感情热烈欢快豪迈

师小结:诗人1940-1945年在延安学习生活了五年,对陕北民歌极其熟悉和热爱,他曾到当地群众家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天游”民歌,研究这种民歌的特点,后来他创作出经典的陕北民歌《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回延安》这首诗就是贺敬之先生仿照“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再通过艺术性地创造而写成的。

二、听读,感诗情

1、介绍作者及诗的创作背景

图片

【创作背景】1956年3月,离开延安已经十年的贺敬之,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这是他1945年离开延安之后,第一次重回延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一路上看不够、听不够,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想唱。离别延安前,要举行一个联欢会,需要他出一个节目,他觉得用信天游的曲调最适合表达自己这几天来的心情感受,于是“一边流泪,一边哼唱,一边记录”,连夜创作出了这篇经典之作。

师:为什么他对延安的感情如此之深呢?

播放短视频,展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赤诚和热情。

师:穷孩子出身的贺敬之和这些爱国青年一样,还不到16岁,就长途跋涉到了延安,考进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在那学习生活了五年,他说"在我青少年这段人生最重要的时候,是延安的小米饭把我养大的",同时他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和文化知识,精神上也得到了哺育。

2、听朗读音频,注意体会诗人朗读的情感和语调语速的处理。

师: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你听出来了吗?

预设:直白,热烈,豪迈

3、这首诗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情字贯穿全诗。你在听读过程中,都听出了哪些情感?

预设:

回到延安的激动、欣喜,

对延安生活的怀念、感恩

亲人团聚的亲切、热烈

看到延安新貌的喜悦、赞美

对延安历史的歌颂、自豪

对延安未来的自信、豪迈

三、速读,理诗脉

师:题目是《回延安》,全诗紧扣题目,从“回”字落笔,写他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循着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速读诗歌,然后选词填空,为每个章节拟小标题。

(备选词语:回,来,想,忆,谈,话,过,看,祝,颂,赞)

让学生比较选用不同词语的效果。然后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四、选读,入诗境。

师:请任选一个你喜欢的章节,把你理解的情感放进去,大声朗读。

学生做朗读准备。

师:请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开启你的朗读:我朗读的是第几个章节,我准备带着......的感情去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点评。

师小结:听同学们朗读,时而激动兴奋,时而深挚婉转,时而明朗欢快,时而热烈颂扬,时而意气豪迈,时而惜别眷念,情感充沛且丰富。这首革命抒情诗就要情绪饱满地全身心投入地去读,才能读出这份深情和气魄。

五、赏读,品诗味

师:下面我们按章节来赏读每一部分,边读边品重要诗句的内涵。

第一部分:品读动词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最能感受到诗人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时激动万分的心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明确:抓,有力度;贴,有温度;搂,有亲密感;扑,有迫不及待感。这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

【朗读指导:满怀激动地读,动词重读。】第二部分:品读“兴”的手法

师:下面这些诗句的意思,你理解吗?它们在形式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明确:延安的山水、亲人和诗人血肉相连,就像树梢树枝和树根一样紧紧相连。延安的小米饭哺育诗人长大,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是山上的物产,也指代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指诗人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

这几小节,重点都在后一句上,都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在诗歌中,这叫“兴”的手法,如果“兴”和比喻连用,合称“比兴”。这种手法在《诗经》中经常使用,如我们背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由成双成对的关雎鸟引出下文所要写的君子追求淑女,也含有比喻的意味,这就是比兴。“信天游”民歌里也常用“兴”的手法,比如刚才听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开头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由山和水引出红军,这就是“兴”。

【朗读指导:前一句“兴”的句子读得稍轻,后一句读得稍重。】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当年的延安生活,可让学生联系《红星照耀中国》里的描述来体会。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最能体现延安精神,可以补充以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部分:品读场景

师:亲人欢聚,场面欢欣热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气氛?请读出来。

明确:“”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师:“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诗人从众多的乡亲里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人物来写?

预设:老爷爷、团支书和社主任、娃娃们,这概括了老中幼三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表明了延安亲情、延安精神代代传。

【朗读指导:读得热烈,读出场景感。】

第四部分:品读新貌

师:哪一句概括了整部分的内容?

明确:“母亲延安换新衣”

师:这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展现延安的新貌?

把延安比作一个大明镜,山川草木屋舍楼宇灯映照在诗人心中,多么明朗,多么清澈。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延安令人惊喜的新气象和新变化,诗人充满了由衷的赞美。

【朗读指导:用欢快明朗的调子来读。】

第五部分:品读精神

师:如果说第三、四章节都是写眼前的所见所感,那么第五章节主要是联想和想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的脚印”“枣园的灯光”“滚滚的延河”都具有象征意蕴,形象凸显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当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承到今天,并发扬光大,所以诗人想象未来,满怀豪情:”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全诗在自信高亢的情感中结束。

【朗读指导:前半部分充满赞美,后半部分满怀豪情)

六、创读,燃诗情

1、创读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章节朗读。②设计朗读脚本。③小组分工、合作、排练。④小组登台表演朗读。

2、教师先以第一章节为示范,指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男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压抑不住的激动)

(女领)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男领)手抓黄土我不放,(炽热深情)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女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深情思念)双手搂定宝塔山。

(二人齐读)千声万声呼唤你 (直白热烈)——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全班和)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男领)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欢快喜悦)红旗飘飘把手招。

(女领)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切喜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二人齐读)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激动欢喜)一头扑在亲人怀。

(全班和)一头扑在亲人怀......

3、小组排练,展示。师生共评。

七、延读,续诗韵

教师推荐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学生课外诵读

https://mp.weixin.qq.com/s/58cCvSJBFowG4t-Sj1AetA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