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师王大凡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近代人物

中文名:王大凡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1888

逝世日期:1961

职业:美术大师

主要成就: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

代表作品:《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

王大凡人物

(历史lishixinzhi.com)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王大凡生平经历

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该社从1922年至1924年间共吸收社员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办师生、社员画展数次,并针对陶瓷绘画中不讲画理,不分阴阳,不分远近的弊端,用中国画理论典籍《林泉高致》等来提高红店艺人的艺术修养,探讨瓷艺的发展。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群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为致力于陶瓷绘画的创作与研究,

大凡与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这次观摩,他俩分别心仪扬州八怪中罗聘、黄慎的画风。回到景德镇后,常在一起研究、临摹、探讨,影响日盛。浮梁县知事陈安,特地为他们的画室陶陶题写匾额“神乎技矣”,俩人声名鹊起。1 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

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的“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