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兴的济南起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二、济南起义时,赵广兴在徐州的母亲、妻子、两个儿子的情况
1948年9月1日中学开学,赵宪章18岁,赵宪昌14岁,分别在上海私立养正中学上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只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就接到父亲从济南打来的电报,大概在9月17日前后,叫两个儿子立即回徐州和祖母、母亲在一起。否则断绝父子关系。接到电报兄弟俩立即回徐州。路过南京下关车站时,看到报纸的报导和听到广播里说,知道了吴化文率部队投靠了解放军……回到徐州见到祖母、母亲看来还好,这时我们家的屋门上贴着“原84师军官眷属”并加盖大红印的条子,家人已被监视,出入受到限制。说96军(吴化文部)驻徐州办事处,已被军警、宪兵包围,并将办事处工作人员上绳带走了,兵荒马乱的,不要随便走动,注意“安全”。
在徐州我家共四口人:祖母、母亲、兄弟俩。住在离办事处约二里路的一个小巷里的大杂院里,租住两间东屋,东屋共四间住着两家人。做饭要在屋外厦子下面,父亲起义前没有给家里一点消息,也未能让家人转移。后来知道军长吴化文的父母家属就在农历8月15前坐飞机去了济南。我家四人虽没有被捆投入监狱,但是也失去了自由。父亲起义后也得不到一点消息,整天盼着能得到有关父亲的信息,但是总得不到,日子难过。有一天母亲在厦子下做晚饭,天色很黑了,突然从大门外飞来一道火光,落在母亲身旁不远处。一颗手榴弹爆炸了,母亲的胳膊受了轻伤,这时家里的情况更加可怕了。住在徐州车站近处的国民党宪兵队还派员查看现场,作调查处理的样子。我想不过是他们想看看有什么效果而已。由于驻徐州办事处被封,家中生活断了供给,生活无着,军特迫害又甚,这时想能逃避监视转移出去,就求助于在徐州的父亲的仁兄弟、徐州宝兴面粉厂的少东家(我长称他为六叔)。他了解了我们家里的现状,为了安全,在他的帮助下就转移到宝兴面粉厂里,在他兄长的旁边一所院子里,给腾出三间住房,总算逃了出来。宝兴面粉厂有自己工人守卫,深感安全多了,同时六叔在生活给予接济。
徐州解放了,父亲派人来找我们了。知道四个月来父亲很好,还任解放军35军104师的师长,正带领部队参加淮海战役,祖母和母亲对父亲在济南战役举义时未能顾及在徐州的家人,表示理解,没有什么怨恨,对父亲的战场举起感到欣慰。
1949年1月,农历腊月里,淮海战役结束,父亲回来了。同来的还有35军政治部主任吴宪,104师政委严政,他们带着礼品专门来看望我的祖母、母亲还有我兄弟两人,并表示起义之前未能及时将家人转移,受到国民党军警宪的迫害深表歉意。广兴同志任解放军104师师长,他率部队参加淮海战役,为驱逐美帝侵略,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解放全国而奋斗。你们全家应为之高兴,我们全家深受感动。感谢军、师领导的关爱。能和父亲团聚,都很高兴。父亲曾告诉我们,两万多人的起义,是最后吴军长和杨友柏与我三人密议后决定的。起义后部队撤出阵地,分批渡过黄河到齐河县,都是吴军长授意由我父亲具体指挥、安排的。
淮海战役结束后,35军住在徐州东南约四五十里地的湖里一带休整。腊月底父亲派人用马车拉着我们四口人去湖里过春节。过了一个愉快的年。阴历年后35军政治部专门介绍18岁的赵宪章参军入华东军政大学,14岁的赵宪昌留在家里和祖母、母亲在一起。49年3月宪昌和祖母、母亲入35军家属队去大汶口农村,以后就回鄄城原籍。
三、1985年,赵宪昌访问原104师参谋长张绍安将军
1981年2月9日,赵宪昌曾给住在泰山脚下解放军干休所将军楼的张绍安将军去信,1981年2月15日接到他的来信。1985年1月份,赵宪昌专门去泰安拜访他。一进门宪昌摘下帽子,他说:“一见你马上想起你父亲的模样。吴化文军长率部起义后,我被派到你父亲任师长的104师当参谋长。我们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过淮河前夕你父亲调去军大学习,虽然我们在一起只有几个月,我们相处的很好,你父亲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父亲曾经给我哥俩谈过:刚起义后他曾经依靠他的威望,平息了个别部下图谋不轨,企图杀害新来的政工干部的叛逆行动。父亲知道后立即严肃批评教育了个别不规之部下,叫来说:“谁敢对党的政工干部下毒手,我就枪毙了谁!”平息了这件事,保护了新来的政工干部的生命安全,融洽了军政干部之间的关系。
张绍安将军热情接待了宪昌,中午为宪昌专门做了一条鱼,几个菜。
张绍安将军曾任南京警备区司令员。1970年因反林彪、“四人帮”一伙,被关押两年半之久,已彻底平反。
谈到35军过江,有人说:“长江上漂了很多军帽,牺牲的人太多了。”张绍安说:“不是这个情况,我在前沿,木船在下关过江时,离岸只有几米时,战士上岸心切,满怀激情,打到南京去,打倒蒋介石。跳下水去,不见了。因为靠码头的地方水很深,是牺牲了几位战士。”
部队从下关上岸后,在朝着挹江门的大道上奔跑时,一会前面部队停下来,说有七个外国人要见解放军领导,欢迎解放军进城。通过他们的翻译知道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带着使馆人员求见并欢迎解放军领导的。他们打着灯笼,站在道旁。张绍安将军说:“我们解放军与美国没有任何外交关系,你们现在站的地方是军事区,我们正在解放南京,我命令你们立即退回美国大使馆,否则你们的安全不能保障。”说完后,他们七人躬着腰灰溜溜地退回去了。
部队继续顺着大道跑,到了新街口停下来。因为指战员不知道蒋介石的总统府在什么地方,停了一会,有穿工人服装的几个人,开着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卡车,说地下党叫接解放军的。张绍安将军命令部队上车,进了总统府。以后部队陆续进入总统府,再以后运输队、民工担架队、骡马车辆也来了,都停在进总统府大门后的大院里。进入总统府两三个小时后,陈毅司令员来了,一看大院里很乱,命令都到后院去,因为很多中外记者也来了。
张绍安将军说:“你看过电影上解放军进总统府吗?就是我带领着部队进了总统府,拉下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战士们升起了我们的红旗。电影上陈毅司令员坐在蒋介石的椅子上给毛主席打电话‘主席,我是坐在蒋介石的椅子上给你打电话的’。”能证实这一历史事实的就两个人。我就站在陈毅的旁边,×营的教导员×××(我记不清名字了)站在门口。这位教导员也住在我们这个干休所里。
四、吴化文部队起义与济南战役的历史意义
看了济南战役纪念馆(2007年4月12日)感觉很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们回到菏泽、兖州后,较详细地阅读《文图并说 济南战役》和济南军区政治部编辑的《济南战役中吴化文起义》两本书。进一步了解到1948年9月济南战役的全部情况,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理解了济南战役的意义和吴化文部队起义的意义。
济南的解放,主要是华东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关于济南战役的正确作战方针原则的指导下,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结果。1948年9月1日,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由中央军委于9月1日致许世友:“……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出发点……”担任济南西守备区司令吴化文率部队两万多人的起义,也起了重要作用。正如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接见党的地下工作者时指出的:一是缩短了解放济南的时间,大大加快了战役的进程。原来计划用二十天,结果只用了八天就结束了战斗;二是大约减少了我军二至三千人的伤亡;三是保护了济南的工商业区——商埠,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吴化文部队的起义,不仅对济南的解放有直接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性决战的胜利也有一定的意义。
吴化文部队的起义,在军事上给予蒋介石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一个军部和一个整编师两万余人战场举义,从规模和力量上讲,在当时是最大的。从军事影响来讲,两万余人,猝然哗变,严重动摇了敌人坚守济南的信心。吴化文部队起义后的第四天,我军一举攻克济南,共毙伤俘敌八万四千余人,俘获了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等一批高官,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济南的解放,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山东的“点线防御”体系。在济南大捷声威影响下,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民党军队据点守敌,先后弃城逃窜。除青岛及鲁南边缘地区几个孤立据点外,山东全境全部解放。济南的解放,它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
吴化文部队的起义,对国民党内部的动摇,影响与军事打击的意义同样重要。首先,它动摇了国民党军官兵固守孤立大城市的信心,促使他们认清形势,不再为蒋介石白白卖命。其次,它使国民党官兵对我党“立功赎罪,不咎既往”的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看到了落实。“走吴化文的道路”已成为国民党官兵的一条光明大道了。再次,它对国民党高级将领亦有重大的刺激,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众叛亲离。
吴化文部队起义,为我党我军通过争取国民党部队起义里应外合,攻占并保护大城市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吴化文部队的起义,为我军夺取大城市,在战争情况下使大城市遭受较少破坏,提供了较好的模式。解放战争后期,我军解放长春、北平、成都等大城市的实践更加证明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济南战役不同于以前的所有战役,它既有以后的天津模式——强攻和北平模式——和平解放意义是重大的。香港、澳门已经和平回归祖国怀抱,党和全国人民正在期待着台湾回归祖国。
吴化文部队的起义,不仅使他们摆脱黑暗,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而且给全国的国民党军队官兵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对全国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给予高度评价。起义部队整编之后,随之大军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过江战役中一0四师张绍安参谋长率三一二团二营特务连攻占了南京总统府,撕下了国民党的反动旗帜,升上了红旗。又有一0五师三一五团一个营进入总统府。大军继续南下,到达浙江后,该军的三个师改编为浙江省军区部队,一0三师兼衢州军分区,一0四师兼绍兴军分区,一0五师兼杭州警备区,部分部队参加抗美援朝。说明起义部队在党、中央军委、政府领导下,通过各个战役真诚的表达了对人民忠诚之决心,履行了向党、向人民之诺言及真诚悔过之决心。又证明了朱总司令复电:本此方针力求进步,奋斗到底,你们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吴化文部队的起义是经历了长时间、曲折、反复、复杂的过程,对一些关键事件,建议纪念馆应详细介绍。如:
1、1946年7月,吴化文趁赴南京开会之际,秘密拜访老上司冯玉祥,想通过冯玉祥打通关系,谋求生存。7月11日,吴与王一民去冯玉祥家里,受到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的接待,求冯先生指点迷津,谋存求生。冯玉祥当时很严肃地训斥说:“你做错了事,又来找我,我有什么办法可想,现在我被蒋介石特务监视,自己都不能有自由……你拿我的名片去找李济深去。”第二天,吴一人到了李济深那里,这次见面,主要是互相熟悉。7月17日第二次见面,李济深对吴说:“你的情况,我已向周恩来先生反映了。周先生本打算同你见面,后考虑你的安全,就不见面了,让我转达他们意见:欢迎吴化文先生站到人民方面来,共产党对他既往不咎。现在可保存实力,待机而动。”以后陈毅和华东局相配合,派人建立联络关系,开展争取工作。7月下旬建立电台联系。
2、1947年7月底,为争取吴化文、解放军有意让出通道,让吴部驻守在大汶口的赵广兴团撤回兖州,鲁南军区联络部长胡成放和一位参谋同沿途地方部队联络,避免发生误会。使赵团安全撤出。吴化文十分感激,亲自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和信守诺言的磊落态度,为他在济南起义打下了最初的也是重要的思想基础。以后吴化文部队在兖州地区、在鲁西南、济宁、菏泽、定陶和河南开封一带活动,基本上没有同解放军发生重大冲突。在父亲带部队撤回兖州,驻扎在花园营房。一天在父亲办公室里看到一份小册子《五路军向何处去……》大体内容是五路军历史沿革系杂牌部队,非国民党嫡系部队,处处受到排挤,装备差,供应不及时,但是会时刻把你们派到作战一线,为国民党卖命,以达到消灭异己……。见宪章看着,父亲立即收将起来,严厉的说:“不得对外传说。”说明当时地下工作者已经把工作做到了吴部中层了。父亲部属能从大汶口安全撤离,心目中也会想到解放军、共产党的,在济南战役中毅然举义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
3、黄志平、李昌言、辛光、李勇烈等打入吴化文部,冒着生命危险做工作的情况。
4、吴妻林世英做了大量工作的情况。
5、1948年8月份华东局,济南市委指出上、中、下三策供吴选择。
6、1948年9月17日,吴化文军长召集杨友柏、赵广兴两旅长,三人密议决定起义。9月19日晚,吴化文召集八十四师团以上军官会议,宣布起义的情况。
7、9月25日吴军长协同杨、赵、何三旅长向全国发表起义通电全文。
8、10月13日,陈毅、粟裕诸将军电复吴军长等。
9、10月13日,朱德总司令电复吴军长等全文。
10、1948年10月22日,吴化文军长等率部起义通电后,毛主席致电祝贺。吴军长、杨旅长、赵旅长、何旅长并转全体官兵钧鉴。全文。
11、1948年10月29日,解放军总部关于将吴化文部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的命令,任命吴化文为解放军35军军长,杨友柏、赵广兴、何志斌分别是解放军103师、104师、105师师长。
12、第35军参加淮战役的情况,经过休息整编后过淮河,参加渡江战役的情况。
13、1949年4月21日,103师占领江浦,104师扫清浦镇之敌的前沿阵地。4月24日,104师312团特务连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的率领下,占领蒋介石的总统府;105师从浦口渡江后,直插南京市中心,315团一个营进入总统府。在总统府的门楼上拉下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升起了我们的鲜艳红旗。至此,三十五军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了解放南京的光荣任务。
14、全国解放后,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分别任命吴化文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35军改编为浙江省军区部队。103师兼衢州军分区、104师兼绍兴军分区、105师兼杭州警备区。部分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为保卫新中国,保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五、一个建议:设一个资料库和阅览室
把有关济南战役的所有资料存在资料库里。例如来了一位老战士,他提出他们那一个纵队,他所在的团在济南战役中的情况,马上可以找到。所有地下工作者的情况可以立即查找出来。支援前线的民工情况,某县的支前情况,连名单都可以查找出来。有关起义部队的所有情况,都可以查找出来……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建立资料库。便利各方面的人员来查找资料,能满足各方面来访人员的需要。研究人员想全面了解济南战役的情况,足够他十天、半月也看不完的资料。查找某一个事件,某一些人的情况,马上就可以查到。另外,还要继续收集有关资料,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随着当事人、知情人的去世,搜集资料就更难了。借迎济南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馆领导对济南战役的历史意义甚为重视,史料亦丰。对吴化文部队战场起义,对战役所起的作用、对全国战局影响等显得少些。请馆领导在布展时能予考虑,布展丰厚些,使参观者了解得更深刻些,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期待纪念馆越办越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回忆文章中,一定有些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