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志:去毛主席纪念堂从不留姓名,1990年临终前把心里话都说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举国悲痛。

此后每一年的12月26日(主席诞辰)以及9月9日(忌日),主席纪念堂都会出现一对夫妇。他们会早早地站在人群里排队,瞻仰过后又默默离去,却从未在签名簿上留下过名字。

纪念堂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他们的真正身份: 毛主席的亲侄女毛远志,侄女婿曹全夫。

事实上,不止是工作人员认不出他们,就连身边的很多邻居,都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家里的几个孩子倒是早早地习惯了父母的低调,特别是母亲毛远志,从来不跟孩子们提起她和伯伯毛泽东间的亲情。

直到1990年,饱受肝癌折磨的毛远志,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她和老伴曹全夫商量着,把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的二儿子曹宏叫到了身边。她让儿子准备好录音笔,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儿子曹宏一边记着,一边落泪,因为在母亲虚弱的话语里,有太多国人熟悉的名字:她的伯父毛泽东、伯母杨开慧、父亲毛泽民、小叔叔毛泽覃、毛岸英……对旁人来说,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对于毛远志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亲人。

应该说,长年隐姓埋名的毛远志,其实是毛家在那段烽火岁月的重要见证人。她为何会这么低调?为何又在临终前说出心里话。

毛泽东有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

毛远志是大弟毛泽民与妻子王淑兰所生,也是毛泽东唯一的亲侄女。在韶山冲的童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她很调皮,总是打扮得跟个“假小子”一样。当时,父亲毛泽民长年在外面干革命,她一直跟母亲王淑兰生活在老家。

1925年,毛泽东带着妻子和长子、次子,回到了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一看见毛远志,就喜欢得很,总是叫她:野妹子。

这段日子,对毛家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年轻的杨开慧还在,她会看着儿子和毛远志等韶山孩子,一起在野地里玩闹;

那时候,毛家二弟毛泽民也还年轻,他是毛家的“大管家”,以前这么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里里外外张罗着的。

那时候,毛家三弟毛泽覃才20岁,早早地跟着大哥去长沙求学后,他身上多了一份稳重;

因为年纪太小,对于这些事,毛远志几乎没什么印象。稍长大一点后,她曾问过村里的老人们:“我伯母是不是长得很好看?”村里人告诉她:“她呀,一看就是个大家闺秀,见到谁都是客客气气的”。当时,毛远志就盼着能再次见到这个人人都夸的伯母。

遗憾的是,毛家人当时选择的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的。

大革命失败后,韶山一片白色恐怖。当时,毛家老宅就仅剩下母亲带着毛远志在苦守着,大伯一家、三叔、父亲都在广州、上海等地搞革命。

母亲王淑兰是个了不起的女性,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参加韶山当地妇女和农会工作。在她看来,这也算是为革命出力了。谁知,随着毛家兄弟在外面的名气越来越大,王淑兰在老家也不安全了,她只能带着女儿来到了长沙。

1929年,在长沙举目无亲的王淑兰于1929年被捕。才6岁的毛远志,也和母亲一起被关进了大牢。直到第二年,红军攻打长沙时,王淑兰母女俩才和狱友们一起逃了出来。

出狱后的王淑兰找到了党组织,此后,她和女儿奔波于长沙、华容等地,时常扮成要饭的,送出了很多重要情报。后来,组织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王淑兰走投无路,毛远志只能去做童工、做童养媳。

蹲过大牢、扮过乞丐、当过童工、做过童养媳,这些苦难组成了毛远志的童年。

直到1937年年底,完成任务的毛泽民到了延安。这时候,他才有时间顾得上在老家的女儿。他赶紧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负责人写信,称:我还有个女儿在湖南,她可能在地主家做丫头、当童养媳,能不能帮我找找她……

很快,武汉办事处的同志们就找到了毛远志。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个15岁的大姑娘了。她不识字,干粗活却很利落。

1938年年初,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毛远志终于到达了延安。

在过去的数年里,毛远志一直有很多期盼:

她想见父亲,毕竟对父亲的印象还停留在5岁那年;

她想见给她取名“野妹子”的大伯母,因为听大人说伯母很喜欢自己;

她想见毛岸英,听说他和自己一样淘气;

她想见三叔毛泽覃,听说他是毛家胆子最大的人;

当然,她还想见见大伯父,别人都跟她说:你伯父是干大事的人。

但真到了延安后,毛远志却只见到了伯父:

父亲在几个月前,刚刚被派到新疆任职去了;

伯母杨开慧,已于1930年牺牲;

毛岸英,被送到苏联学习去了;

三叔毛泽覃已于1935年,牺牲在江西瑞金。

当年从韶山离开的那一大家子,到此时已是这般。

为了欢迎毛远志的到来,毛主席特意准备了两个简单的菜。席间,毛主席问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后,便顺手从桌子上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5个常见的字。

毛远志一看,这5个字她一个都不认识,毛主席见此难免伤感。想他毛家的孩子,每一个都是韶山冲老人眼里“一块读书的料”。如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二弟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呀。于是,毛主席当时就决定:把侄女送到延安的小学去读书。

毛远志一听,欣然答应。

此后的日子,对毛远志来说,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她就补完了小学5年的课。小学学完后,她进入军委二局做机要秘书,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补文化课。

也就是在工作期间,毛远志遇到了丈夫曹全夫。

曹全夫比毛远志大两岁,出身山东的一个书香门第,是家中最小的儿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在县立中学读书的他,加入了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后来,他又和同学们辗转来到延安,进入到抗大学习。

因为经常在一起学习,毛远志和曹全夫有了相处的机会。日子久了,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恋爱后,毛远志思来想去,还是认为这件事得告诉伯伯。毕竟,他是自己在延安唯一的亲人了。于是,1945年10月的一天,毛远志便带着曹全夫一起,来到了枣园。

这是曹全夫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一开始他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当天,毛主席难得“大方”了一次:让炊事员做了一大碗扣肉来。

席间,毛主席自己舍不得吃肉,一块块往两个孩子碗里夹。陪同前来的一位姓余的战友,突然问起毛泽民的下落:“他现在人在哪里呢?”

原来,自1938年到达延安后,这些年来毛远志一直没有见到父亲。她很懂事,知道父亲在新疆执行任务,也不敢时时拿这件事来打扰伯伯。

毛主席听到提问,夹菜的手停住了,他不得不告诉毛远志一个残酷的事实:“你父亲被反动派杀害了!”

原来,毛泽民于1938年2月受中央派遣到新疆后,化名为周彬,一直在当地做统一战线工作。在这期间,他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然而,不幸的是,他于1943年9月27日被反动派秘密杀害。

听到这个消息,刚刚还开心地跟伯父聊天的毛远志,一下子愣住了。7年的等待,却始终没见到父亲一面。她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毛主席见她这样,也吃不下饭了。他站了起来,走进里屋他办公的窑洞去了。对毛主席来说,这个弟弟一直是他的骄傲。

年少时,毛泽东在长沙去求学,父亲和母亲身体都不好,家里家外其实就全靠二弟毛泽民来照顾。每一次,他从长沙回到家里,总能吃上热菜热饭。

后来,毛泽民抛下小家,跟着大哥出来干革命。他曾任第一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在苏区建立了统一的财政、货币体系。长征期间,红军的筹款、筹粮,都压在了毛泽民身上。可以说,他就是我党金融系统的奠基人。

对毛泽东这个大哥,毛泽民也是没得说的:当年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兄弟几人跟外婆和舅舅等人生活在一起,随时有可能遇到危险。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泽民迅速冒死赶到上海。

在上海地上党安排的一家旅馆里,毛岸英见到了叔叔。当时,才8岁的毛岸英扑到他怀里,哭着说:“叔叔,我妈妈死了!”毛泽民摸着毛岸英、毛岸青的头,忍不住落泪。此后,这几个孩子也是在叔叔的安排下,才得以在上海生活下来。

这些事,毛主席都是知道的。因此,从内心来说,他对这个二弟的感情是极为深厚的。眼下看着侄女为父亲之死如此伤怀,他实在不忍看下去。

过了好一会儿,毛远志才擦干眼泪,走进了毛主席办公的窑洞。她对伯父说:“伯伯,您放心,我能挺得住,我会坚强起来的!”

毛主席听到她这样说,心疼地点了点头。

回到住处后,毛远志辗转难眠。几天后,她和曹全夫再次找到伯伯,并告诉他一个重要的决定:我们想去前线,去东北,去打反动派。毛主席听完,当场表示:“你们是应该远走高飞,去锻炼锻炼了!”

临行前,毛远志决定先和曹全夫结婚。毛主席得知后,给侄女送来两件礼物:一件皮大衣、一匹棕色的老马。

这样的礼物,确实是“破天荒”了。要知道,1949年10月,儿子毛岸英结婚时,他送的礼物只是一件旧大衣而已。到了1960年,儿子毛岸青结婚时,他送的也只是一块很普通的手表以及一个收音机。

就这样,带着伯父的祝福,毛远志夫妻俩开始“远走高飞”了。

多年来一直深受伯伯照顾的毛远志,跟他家的几个孩子,一直是走得很近的。特别是对毛岸英,毛远志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毛岸英和毛远志差不多大,小时候在韶山,两个人经常追逐打闹。后来,他们又经历了同样苦难的童年。等到毛远志好不容易去了延安,毛岸英又被送到延安去了。

直到1948年初秋,一个偶然的机会,毛远志才跟毛岸英匆匆见了一回。

那天,毛远志接到老乡的捎信,说:她寄养在老乡家的儿子曹志卫,突然得了重病,让她赶紧去看看。当时,为了干革命,毛远志夫妻俩便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

从部队到老乡家,一共有100多里路,毛远志心里着急,骑上马就走。途中,她路过西柏坡中央驻地时,也来不及进去看看。朱老总的妻子康克清远远地看见了毛远志,便大喊她的名字。

正好,当时毛岸英就在康克清旁边。就这样,毛远志见到了毛岸英,只是这次他们没有时间好好叙旧。毛岸英听说她儿子生病,一直催着她:“你赶紧走,我们后面还有的是时间说话。”临行时,他还特意叮嘱:“到了那,有什么事要我帮的,你就让人来找我!”

毛远志听完,赶紧又上马往前奔。当她赶到老乡家里时,才知道儿子曹志卫得的是痢疾,这个病在当时很难治。哭得眼泪汪汪的毛远志,一下子没了主意:孩子身边离不了人,想去医院又担心路上遇到反动派。

思来想去,她想到了毛岸英,于是她赶紧托人捎了个信。很快,毛岸英就骑着马赶到了。见孩子已经快不行了,26岁的毛岸英毫不犹豫,一把抱起孩子就往医院奔。最后,在母亲和岸英舅舅的照顾下,孩子的命才保住了。

救子之恩,毛远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每次在外地工作的毛远志来到北京,都要找毛岸英叙叙旧。

毛远志原以为,父辈的骨肉亲情能在她和毛岸英身上一直维持下去,谁知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却英勇牺牲在朝鲜。

得知噩耗那一刻,毛远志一家正在南昌。丈夫和孩子们知道她和毛岸英的感情,都不知该怎么安慰她。只见毛远志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合影,轻轻地抚摸着,泪如雨下。

那张照片是1946年,毛主席寄给她的。当时,毛远志正在北方,而毛岸英刚刚从苏联回到延安,便和父亲拍了张合影。事后,毛主席特意把这张照片洗出来,寄了一份给毛远志。

看着照片中伯伯和毛岸英笑得那么开心,毛远志伤心不已,她曾多次说:

此后的数年里,毛远志很少去见毛主席,她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话:“你伯父是干大事的人,尽量不要去麻烦他!”

但毛主席并没有忘记这个侄女。1959年9月,李敏和孔令华正商量结婚的事。他们不打算请太多人,毛主席看完宾客单子后,特意叮嘱:不要忘记了你们远志姐姐。

在那次婚礼上,大家和新郎新娘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照片中,毛主席身边的两个孩子,就分别是毛远志的儿子和女儿。毛主席很喜欢他们,特意把他们拉到自己跟前拍照。

毛远志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3年12月,毛主席过70大寿时。多年不见伯伯,毛远志跟李敏商量,一起去中南海为伯伯过个简单的生日。毛主席得知她要来,亲自派车去接她。

一见到她,毛主席便问:“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来啊?你的头疼病好了吗?”毛远志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伯伯还记得她有头疼病的事。她鼻子一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次与伯伯见面后,毛远志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却一直坚持在生产一线。为了不让别人因为毛主席侄女的身份,给自己任何特殊照顾,她习惯了隐姓埋名。跟人家介绍自己时,她基本都自称:阮志。

直到1990年病重,毛远志才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和伯伯一家相处的点滴,都一一讲出来,让后来人更了解伯伯。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她把儿子叫回来,做录音记录的事。这些记录,点点滴滴都是她的心里话。

在弥留之际,毛远志一直断断续续地喊着:韶山冲……

孩子们知道,母亲这是想家了。于是,他们把她葬在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对面的山坡上。

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孩子们还发现了一封残缺不全的信,日期为:1949年12月27日。信上写着:

落款为:岸英。这封信,毛远志保存了40多年。

在那段烽火岁月里,身为毛家的一分子,毛远志经历了这个家族里几乎每一个成员都要经历的磨难。而在和平年代,她又同毛家其他后人一样,低调地生活着。在这样的选择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两个字:家风。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