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感恩征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导语:人活着就要心怀感恩之心,生命因为感谢而精彩,心灵因为感恩而美丽。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恩感恩征文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学会了许多东西和道理。我们要感谢父母,报答父母。但有些人却忘了对父母的知恩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从来没有知恩感恩的意识。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新闻: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独自在山里生活,住的是破烂的木屋,用的家具也破烂不堪;床,也仅仅只是一张铺在地上的薄被。老人并不是没有子女,而是没有一个子女肯照顾这位老人。看到这则新闻我震惊了。父母辛辛苦苦把他们培育长大,可他们却忘了父母,忘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毕竟,这样忘恩负义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能记得父母,把父母放在第一。如: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浙江磐安教师陈斌强。他的母亲年近六旬,患有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陈斌强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带着母亲去上课。母亲曾经背他长大的那根绑带,如今变成了他照顾母亲的绑带。陈斌强每天“绑”着母亲,骑车三十多公里,从家里去到学校。而这一“绑”就是五年!陈斌强说:“我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把母亲带在身边。或许母亲已不记得我是谁,但她知道我对她的照顾。”陈斌强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知道了无论父母有什么疾病,我们都不能抛弃他们。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要有尽孝之心,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憾。当我们在成长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我们要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生命去珍爱父母,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父母,用切实行动去报答父母。

  知恩感恩征文二

  近日,网上因“感恩”这一话题的讨论而沸沸扬扬,起因缘自有人对近年来许多接受了他人捐助才能入学的大学生做过一番严谨的调查之后,非常惊讶地发现,在他们的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居然对自己的捐助人没有任何的感恩,哪怕仅仅只是书写一封书信或者是拨打一通电话。换言之,他们不感恩。

  古语有云:“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礼仪之邦。“人赠我一斗米,我还人一捧金。”既受人恩惠,岂能不铭记在心。忘恩之人自是有之,亦当在少数。想来,他们都是只瞅见眼前的一派风光无限,又怎还记得当初的满目凄凉。

  可悲啊,可悲!且不说其天之骄子身份(其实任何一个村夫民妇都知道“知恩图报”的道理),惟只看他们还正年轻,祖国的未来倘若悉数寄托在如此一群人的手里,叫我们如何能够看见“光明”。既然他人对我有恩,尚可漠然视之,设若他人与我无牵挂,岂非是要铁石心肠乱斩之。

  在他们的世界里,今日的幸福生活早已将过去的贫困窘境遮掩,嘴角的微笑取代的正是昔日羞涩的眼神。至于感恩,又算得了什么?汉高祖刘邦一统中原后大开杀戒,明太祖朱元嶂成就霸业后尽逐亲信,相比之下,我这点芝麻绿豆小事何足挂齿。旁人爱说长道短,我就让它都随风飘去吧!

  实在是不愿意再看这些人的丑恶嘴脸了,毕竟他们只是少数。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我们的人民是善良的。与他们相对立的`恰恰正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祖国的希望,是我们大家的榜样。好干部焦预禄、好民警邱娥国、好乘务员李素丽……正是他们,感动了中国。

  王一硕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同样是来自贫苦家庭,同样是受人捐助,可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所有的人“什么叫做感恩?什么叫做诚信。”为了知恩图报,大学毕业后他甘愿放弃可以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毅然作为一个志愿者去西部支农;为了偿还助学贷款,他一天干两天的活,加班加点只是为了如期实现自己的诺言。而当别人问他时,他却只是朴实的回答说:“知恩不报非君子,诚信才是做人做事之本。”

  是啊,感恩使我们感动。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受到了别人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的恩惠了。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师长以及太多太多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对于他们,我们只能够说一声“谢谢”,然后再寻求图报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从小便受到的教诲;“助人为乐”是我们一生都将恪守的人生信条。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最终只能遭受我们的唾弃。

  行动起来吧!善良的人们。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感恩,来感动我们全中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