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8-28
一分钟国学小知识:学习国学从哪入门?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是个令人敬畏的领域,但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轻松入门。
首先,了解国学的历史和背景是超级重要的。国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焚书坑儒的挫折,却在汉朝得以复兴。在历史长河中,国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了解国学的历史和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学的范畴里,有“经”、“传”、“子”、“史”这些基本概念,还有《论语》、《易经》、《孟子》等经典著作。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经典著作的名称和内容,是学习国学的第一步。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入门书籍或参加相关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2个回答  2023-06-25
国,是指固定的城邦。学,是指学问、觉悟。也就是说: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比如中华民族觉悟、效仿圣贤觉悟的学问。通过学习国学效仿圣贤,让这个民族开启智慧觉悟的学问才称之为国学。(后世称之为儒学,以孔子为代表。)国学,顾名思义,用于治国的学问,这是最高的智慧。就是修己以安天下,或者说攒天化育,与天地者,叁也(天、地、人),与天地同功,这才是圣人的教化,,这才是国学的本质。
那么,效仿圣贤,圣贤们又是谁呢?中国历史上的圣人有:尧、舜、文王、孔子、大禹、汤、武王、周公、颜子、曾子、孟子,宋朝的贤人朱熹,明朝的王阳明的君子之学…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他们的学问。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书籍的,是伟大的圣人孔子为了使自己的思想留驻世人,删述六经(删诗书,定礼乐),著书立说,开教育之先河,开私塾,收弟子,才有了我们后世的教育。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平民化,多么伟大的思想,多么伟大的创举!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只有圣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后世又有圣人孟子把孔子的学说再一次的发扬光大到极致,使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五千年屹立不倒!不管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过多少磨难、多少血泪,我们依然傲立群雄,只因为如钱穆大师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是圣贤们的思想文化引领着我们这个民族砥砺前行!
而圣人孔子的思想言论大都在《论语》里,所以我们要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就要先从读《论语》开始。
那么学习《论语》有什么用呢?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以及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和收获(大家可以关注我,看我的视频中《论语》精讲)。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知善知恶的慧眼,让我们能够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进而可以指引我们的生活,把握我们自己的人生,少走弯路。这才是学习国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第3个回答  2022-12-22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渊源演变

  “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

  《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