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城墙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7
西安城墙的历史
西安城墙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址上,经过八年的扩建,最终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规模。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建筑,它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建筑宏伟,设计周到,城墙全长13.74公里,呈矩形,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每隔120米,设有12米x20米的突出部分,称为“敌台”,全城共建造了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都建有屯兵敌楼一座。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
西安城墙设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的外侧都建有护门瓮城,瓮城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瓮城外侧靠近内侧护城河的地方,设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也称谯楼)。在孔庙(即“碑林”)旁边,城墙顶部建有魁星楼。城墙顶部以三层大砖铺砌,称为“海墁”。海墁外沿设有垛墙,城墙共有垛口5984个,内沿则设有“女儿墙”。城墙内侧还建有登城马道和用于供排水的“溜水槽”等设施。
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西安城墙受到了严重损坏。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修复。
西安护城河宽度45米,深度10米,绕城一周长14.6公里,是古城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仅能够将敌人阻隔在城河之外,保护城内的安全,还具有蓄水排洪和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增加了城市的美观。古代时,若要进入城内,必须通过吊桥,吊桥桥身由榆木或槐木制成,桥头有铁环,通过铁索和麻绳与闸楼相连,吊桥后立柱上设有铁滑轮,便于吊桥的起落。直到民国初年,吊桥才被马路取代,失去了其军事壁垒的作用,被全部拆除。目前,南门吊桥是1989年在原址上重新复原的唯一一座。
城门是整个城防体系的关键,也是薄弱环节。西安城门的建筑实体敦厚,外形威武严峻,除门扇使用木材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石券洞砌成。圆拱式的城门是明代军事科学与实用建筑相结合的一大创新,它取代了自西汉开始沿用了1500年的“过梁式”城门,有效地解决了防火问题。
穿过城门,首先进入的是形如弯月的小城,称为月城,它是进入城门后的第一道城。继续前行,必须经过第二道城——瓮城。在古代战争中,月城和瓮城不仅加深了城门的纵向防线,还便于守城部队迅速反击,击败攻入月城和瓮城的敌人。
西安城墙共有十七座城门,明朝时期仅有四座。南门,又称永宁门,因为在中国民间,南方被认为是火神所在地,为避免火灾,一般不从南门出入。因此,南城门的“永宁”之意,是向火神祈祷,祈求免受火灾,永保安宁。南城门并不正对南方,以示诚意。在瓮城内,曾建有面向北的关帝庙,这座庙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夕。
与南门相对的是北门,又称安远门,体现了中原汉族政权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以期远方部落对汉族朝廷感恩归顺。
东门名为长乐门,“长乐”寓意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西门则称为安定门,暗含西部边疆安泰康定的愿望。
为了交通便利,建国前后新开辟了十三座城门,其中一些著名的城门包括小东门,正式名称为中山门,旨在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