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29
在遇到家庭教育的困惑时,通常各位家长都是到处“取经”,找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再好的方法和技巧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家庭,只有家长建立起系统有效的教育思维模式,能够自主生发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和六力家庭教育研究院的老师们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九大核心思维”。接下来,就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了解九大核心思维,希望能够借此帮家长们建立一套基础的思维模式,对家庭教育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困惑。
核心思维之一:把孩子正确导向人生终极目标。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明白人生的目的,才能知道该怎么活。只有家长先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生该如何活的精彩。我们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触摸到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对于如何引领这个新的生命,很多家长却“稀里糊涂”。我们曾经在家长课堂就“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做了调查,家长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主要有几种观点:
1.养孩子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生命,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2.养儿防老,自己岁数大了,身边能有个人照顾自己:
3.孩子是夫妻爱的结晶;
4.孩子是父母的一份精神和感情的寄托;
5.有了孩子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6.没有准备好,不小心有了孩子,就生了下来。
看到这些答案您是什么感受?这些答案中有没有与您的想法不一致的?或许不会有,因为这些答案大多数家长都觉得很正常。可是,细品一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在看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听这些答案会是什么感受?
很多孩子到九岁、十岁就会问父母为什么生自己。即使没问,他也一定会想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如果他们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生下我?”你想好怎么回答孩子了吗?还是避而不答,敷衍了事?
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方向,找不到活着的目标,就如同一只漂泊在大海中的孤帆,眼前辽阔而苍茫却不知道自己的航向。如果遇到挫折、打击或困难,孩子的内心会不会痛苦?会不会纠结?这种痛苦和纠结如果得不到解决,孩子又会怎样?很多人之所以那么轻易地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表面上看是不堪生活的打击,背后的根本是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很多时候,家长们觉得自己给到孩子的爱很多很够,可又有多少爱给到点子上了呢?在物质上孩子什么都不缺,可是孩子的内心你有看过吗?孩子的精神世界你有看过吗?说孩子什么都不缺,是因为孩子缺失的地方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看。作为家长不是把孩子生下来就完成了任务,养好这个孩子,给予孩子活下去的力量,让孩子清晰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该怎样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
想想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问过孩子他想要什么?
当他写作业累了,上补习班累了,当个听话的孩子累了的时候,他有没有告诉你?你有没有发现他已经很累?有没有告诉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他去探索,如果他累了就可以歇一歇?你有没有在孩子写作业累了的时候允许他停下来,帮着他放松一下精神?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比喻,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能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有无限可能。可是做家长的却非要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成人想要的种子。就像这个孩子,妈妈在他心里种下的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如果有一天考不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没有成为有钱人,他的追求和价值应在何方?他是否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即便是考上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赚到了很多钱,那是否他就一定能够幸福与快乐?“100分”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孩子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连接能力非常好。挣很多钱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有挣钱的能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这些。就像《人生第一课》所说的,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快乐幸福。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关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学问,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先接受教育,实现自我教育,然后去引导孩子,让孩子也学会自我教育。如果作为家长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那么就请从此刻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孩子的人生究竟能有多么精彩,就要看我们家长能否给到孩子通往快乐幸福的智慧与能力。
核心思维之二:生命是一种传承,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人,而不是成器(机器)。
开始研究家庭教育后,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明晰教育目的。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就很可能本末倒置,走很多弯路。
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成为一名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这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我们很多时候都以为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学知识,知识越多就越聪明,知识越多就生活得越好。在这个信息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想要获取知识是多么地容易与简单!想要知道什么知识,网络上一搜,随处可见。教育如果仅仅只是向孩子传递知识,让他能够在未来谋一份生计,那我们其实只把孩子当作一个“器”,一个能盛下大量知识、满足工业社会生产需要的“器”。如果教育孩子只是为了解决他的生存问题,这样的教育充其量是“成器”的教育。就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这告诉我们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成人”,而不是“成器”。
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人来教育,把他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养育,我们首先要给孩子生命成长的各种营养,让他经历与体验让他具备智慧的头脑,让他们能够自如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人事物,让他拥有大格局,让他学会不断地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让他绽放出生命之花的芬芳。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生命是一种传承,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一个有人生价值的人,成为一个有信仰追求的人,成为能够自我实现并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成为一个快乐而智慧的人。
核心思维之三:家长和孩子共同实现生命成长。家庭教育的唯一捷径就是家长要拼命地提高自己的境界,进而提高孩子的境界,带动孩子一起飞翔。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曾经这样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世界上一切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旁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于丹在《论语》心得节目中也引用西尔维娅这句话,并适律出:“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这里的“分离”,并不是要求孩子和父母在空间上的远离,而是要求孩子在精神上独立。如果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还小,什么都需要人指导,需要人教,你就会用自己的思维观念去约束孩子,让孩子逐渐成为你的影子。这样,孩子稍不遂你的愿,你就会觉得不舒服,看着孩子心里难受。这样的家长境界就有些低了。
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导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思想和行为更影响着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我经常和身边的朋友说,家长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提升孩子的境界。
那么,家长怎样提高自己的境界呢?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孩子,从小读圣贤书,修身、修心、修性。因为在古代,家长从不认为孩子只属于自己,而是把孩子看成是家族的、社会的、国家的、人类的,用社会的、国家的、人类的标准来规范、教养孩子。这就是家长境界的一种体现。
而今天的家长每天关注的核心是“学习”,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在“哨”书本上,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意。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事先给孩子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古代社会没有补习班,也没有特长班,但是古人的圣贤教育为孩子种下的是智慧的种子。而今天,家长在孩子脑中种下的是高分、金钱、物质……种下的种子不同,长大后的格局就不同。所以,我经常说今天我们做家长的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只关注分数和成绩的误区中走出来,看看孩子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问问自己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为了培养他成为那样的人我们需要给他提供么样的支持。
我们以领袖、精英、普通人为例,为家长示范,教家长怎样设计适合孩子的成长规划方案。
让孩子成为领袖,是很多家长在心中默默期待的,即便不能真的成为领袖,也希望孩子能够具备领袖的特质与格局。那么,领袖的特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领袖呢?这是我们在培养孩子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周恩来12岁的时候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事实证明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周总理一生都以祖国的独立富强为己任,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民族,献给了社会。这就证明,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领袖气质的人,那么我们就要告诉自己:这个孩子不是只属于你这个小家的,他的未来一定是属于世界、属于人类的。我们要坚定地告诉他:孩子,你的未来就是领袖,就是伟人!鼓励孩子勇于担当,相信自己,爱自己,胸怀大爱,成熟且负责任。
当孩子有了那份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不需要别人的督促,更不需要别人告诉他该怎样做,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中朝着目标前进。
有的家长会说,我并没有想过让孩子成为多么伟大的领袖,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某个领域中成为精英,成为行业中最棒的那一个。所以,自己的境界高不高也无所谓。
可是,精英虽然不一定属于世界或人类,但是他一定属于社会、民族和国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年年都有精英出现,精英就是那个在业内出类拔萃的人。
之所以说他们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卓越贡献,在未知领域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业内领头人、创新者,有着过人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就要为孩子“松绑”,解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欲望,提高孩子与宇宙连接的能力。尊重和保护孩子自由、灵动的天性,这也是培养孩子成为未来精英的第一步。
所以,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格局,提高自己的境界,引领孩子在人生路上前进。
其实,所有的家长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心中就一定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赢得属于他的成功。“领袖”也好,“精英”也罢,都是我们对孩子未来的设想,既然我们对孩子有期待,希望他能成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那一个,又何必隐晦这种期待?直接告诉孩子,他的未来一定很棒,爸爸妈妈会在身边一直支持他到最后。
而作为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当我们期待孩子有所成长和改变的时候,就应当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决定于家长的改变。所以,我们作为孩子人生的引领者,就应该不断学习怎样做智慧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陪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共同成长!
核心思维之四: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根在家长,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焦点不要放在孩子身上,焦点在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出了什么问题,很多家长都抓住问题不放,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几乎所有的家长来到快乐营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孩子的某个问题,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孩子问题的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长。
甚至可以绝对一点地说,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有了孩子的家庭就像是多了一面镜子,他能照出家长身上的一切,你平和,他也平和;你暴躁,他也暴躁。有时候,当你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让你感觉很难受,不要急着责怪孩子,而是要反观自己以及与孩子亲近的其他人。
孩子作为家长的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源头,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家长的问题。一个自私的家长很难教育出一个无私的孩子,一个心胸狭溢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度的子女。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所以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首先自己要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听到和看到自己言行中的问题,用孩子来照见自己,你会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根在家长,焦点不要放在孩子身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核心思维之五:孩子的智慧天生圆满俱足,具备获得幸福的所有能力,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点燃和引爆他(她)。
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三字经》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关于教育的智慧思想。那就是,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圆满俱足的,即“性本善”。那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却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家长。
“六力生命树”很多家长亲切地叫它“果子树”。孩子的智慧天生圆满俱足,每个孩子身上原本都有那24颗果子,只不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果子被家长有意、无意地砍掉了。比如,很多内向的孩子,家中会有一位强势的老爸或老妈,他们用批评与责骂砍掉了孩子活泼的果子,所以孩子才会变得内向。罗丹曾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孩子具备获得幸福的所有能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家长的眼睛却很少发现孩子的美。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孩子的要求无限增加。
孩子做事情,接收到的指责与批评多于赞赏与表扬。经常处在大量负面信息的包围中,孩子怎能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当孩子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时,就无法显现自身的优势,久而久之本应有的优点也被隐藏了起来,变成了“不足”或“待提高点”我们称之为“触点”。针对这些触点,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进而点燃和引爆,将触点变成孩子的成长点。
核心思维之六:“结果”是最好的老师,用“体验”代替“说教”
那么,怎样点燃和引爆触点呢?有的家长采取“说”的方式。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宝贝儿,你这样做不对,你得这样做。”
“这样不对,不对,快停下。”
看着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走捷径,时不时地给到孩子抛出自己的“经验”,结果好好的互动游戏变成了说教课。父母总是希望将自已总结出的“经验”让孩子全部吸收,这样,孩子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是孩子呢,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还听的进去一部分,随着年龄增长有自己的想法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还会认为父母太唠叨。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天性喜欢自己去体验与探索。
每一个孩子对宇宙都充满了好奇,即使《十万个为什么》也无法满足他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可是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家长处处阻断孩子与宇宙的连接,还自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在公园玩耍,家长寸步不离地跟着孩子,稍微远一点就会喊“慢点”“回来”;孩子用暖壶倒水,家长担心孩子会被烫伤,看到孩子接近暖瓶立刻制止,并要求孩子远离类似危险物;孩子对家中马桶充满好奇,刚想伸手触碰,家长马上呵斥:“别碰,脏!”当我们无法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匮乏感,形成“坑洞”。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多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体验,从体验中收获成长。所以,快乐营提倡用“体验代替“说教”,“结果”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体验”什么?如何“体验”?我认为,给孩子设计他需要的经历,给予他成长的“五大营养”,就是最好的体验。
核心思维之七:给孩子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经历。孩子的人生就是他经的总和。他经历什么,就拥有什么。设计经历,让他体验。
人生就是经历的总和。正是“经历”组成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有多么丰富的经历,就会有多么丰富的人生。经历什么住往就拥有什么,是经历成就了每一个人。
快乐营的家庭教育核心思维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给孩子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经历”。他经历什么,就拥有什么。让他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孩子不爱说话,并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说,说些什么。家长忽略了这一点,以为孩子内向、胆小才不说话,而事实上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你就会发现孩子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影响了他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帮孩子跨过这个障碍,他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进而他会享受自己进步的喜悦,充满动力与自信。
很多时候教育方式选择正确,孩子的成长与改变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家中家长要做一个有心的教育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点燃和引爆孩子的机会,只要我们善于找到孩子的触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教育孩子的良好教材。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直接让孩子长大成人的家长是残酷的,更是不明智的。体验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不同的年龄需要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一些东西只有体验到了认识才能更深刻,理解才会更透彻。所以,从今天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体验”代替“说教”,做一个智慧家长。
核心思维之八:孩子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的需求家长大都可以满足。但是我们却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是“无所谓”、“还行吧”的态度。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就会很痛心,仿佛看到了一个空心小孩,他们的精神家园是荒芜的,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生命本应有的鲜活状态。
为什么孩子这样?
因为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精神家园的建设。今天的父母大多只关注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学校,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只要孩子能满足家长的这些要求,就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功利性的引导让孩子也形成了功利性的思想,失去梦想,没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
人生没有梦想就容易失去动力,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更难以触碰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说“我不行”、“我不敢”、“我不做了”,缺乏自信和勇敢。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只想着自己,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会懂得感恩。
然而,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做家长要给到孩子五大营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给孩子一个目标,让孩子心中充满希望。
生命的特征就是向上生长,为了让生命长得强壮,长得有力就要不断地为他补充营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阳光、雨露、矿物质也不同成长状态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看到树苗生长得慢,就想着握苗助长,而不想怎样才能让材料根扎得深,这样,树苗就无法经受风雨的洗礼。所以,要想让树长得结实,长得高,我们就要不断地给它施肥、除草、除虫,让它充分地接受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教育孩子亦如此理,要想孩子质得尊贵,不是给孩子留多少物质财富,不是让孩子享受多少荣华叶富贵,因为这些都不是他成长的根,真正能让孩子茁壮成长的是帮孩子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是人思维意识的产物,父母为孩子输入什么信息,他就会朝着信息指引的方向成长。过去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财产,孩子就会拥有幸福的人生。而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就未必能够成立了。来到快乐营的大多数孩子家庭环境优越,他们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是在营地训练中,你会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神力比较弱。
所以,我们的老师经常在课上对家长们说,留两千万资产给孩子,不如花两千万把孩子培养成才。我们要富养孩子,不是富养其身体,而是富养其精神,帮他建立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其精神。物质上的过分满足,容易养成孩子贪图安逸、奢侈、攀比、虚荣等不良嗜好,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家长是孩子的生命导师,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孩子的成长造一个精神世界的场,这样才能培养一个精神强大的孩子。
所以,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精神世界修炼的过程,与孩子成为精神共同体,在漫漫人生路上同修!
核心思维之九:经营孩子的人生,就是要经营他的动力和阻力,帮孩子增加动力,化解阻力,让孩子实现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独立自主,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
做任何事情都有动力和阻力。当动力大于阻力的时候,成功的几率自然比较高;当阻力大于动力的时候,成功的几率就会低一些。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难的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动力大于阻力?
当孩子的内在动力很足的时候,家长就不需要时刻监督他、催促他,因为孩子会自我引导主动地去做那件事情。
就拿家长都关心的学习来说吧,很多亲子矛盾的导火索都是孩子的学习。家长最喜欢看到的情况是孩子每天一回家就坐在写字台前开始写作业、看书,看完书之后再练习一下钢琴、围棋、奥数等等。而孩子呢,放学最想做的事肯定跟玩有关。家长看着孩子不学习心里就不舒服,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一定会惹恼家长,即使玩心也在那里悬着。亲子矛盾一触即发。面对孩子厌学的情况,家长们个个愁眉不展,似乎让孩子学习是一场持久战。
难道学习对孩子来说就那么难以接受吗?
当然不是。
解决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从根本原因入手。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一定会爱上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学来的东西能干什么。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定向问题,也就是帮孩子建立动力机制,而往往这个动力机制和孩子的理想目标有关,让孩子自发地向着那个方向前进。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教育孩子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孩子的梦想。
梦想越大,内心的力量就越强,比尔·盖茨3岁就梦想自己成为世界首富;克林顿原本想做演奏家,可是见过肯尼迪之后就想做总统;周恩来12岁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当孩子内心有了源动力,就会产生一股力量,不服输的力量,不甘心过一般人的生活,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报效国家的力量。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有着自己追逐的梦想,有着一个他认为伟大的目标时刻牵引着他,为了这个目标他点燃自己的生命,朝着梦想前进。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孩子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是什么,接下来就是家长帮助孩子不断地经营他的梦想,鼓励他朝着这个梦想前进,增加向梦想前进的动力,化解阻力。当动力大于阻力的时候孩子就会为了内心那个梦不断挑战自我,向成功迈进。让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独立自主,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
做智慧的家长首先要建立思维意识系统,“九大核心思维”意在帮助家长建立一套最基本的育子思维。每一个成功的育子案例都无法完全复制,只有掌握一套生发智慧的思维模式,才能让父母变得强大,面对孩子可以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育子方法。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点燃引爆孩子的触点,增强孩子的人生动力,帮助孩子实现自我引导,进而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走向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获得快乐、智慧的人生!
——曹辉《亲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