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预备役是怎样划分等级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一类预备役如果打仗就立即转为现役。当然二类预备役就转为一类预备役了。

基干民兵和28岁以下经过预备役登记的退伍士兵、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为第一类士兵预备役;普通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9~35岁的退伍士兵及其他男性公民为第二类士兵预备役。

第一类士兵预备役:

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规定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

(一)按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

(二)在不建立民兵组织的单位,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二十八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二十八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

1998年12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规定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

(一)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

(二)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

(三)其他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二十八岁以下的预备役士兵

第二类士兵预备役

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规定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包括:

(一)按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

(二)在不建立民兵组织的单位,经过预备役登记的二十九岁至三十五岁的退出现役的士兵,以及其他符合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的男性公民。

1998年12月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规定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包括:

(一)除服第一类士兵预备役的人员外,编入民兵组织的人员;

(二)其他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三十五岁以下的男性公民。

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还规定:第一类预备役士兵,二十九岁转入第二类预备役;第二类预备役士兵,三十五岁退出预备役。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实行预备役,时间上有先后,名称、组织形式和人员条件也有差异,其基本做法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预备役的构成。预备役分士兵预备役和军官预备役。士兵预备役,通常由具备应召条件的,退出现役的士兵、经过一定时间军事训练的公民和具有一定军事专业技术的人员等组成,服士兵预备役的人员,称预备役士兵。

军官预备役,通常由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军官、经过军事训练的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退伍士兵、培养预备役军官的学校毕业的学员、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服军官预备役的人员,称预备役军官。

②预备役的年龄。预备役士兵的年龄,多数国家从18岁开始,其最高年龄,中国、法国为35岁,德国45岁,苏联50岁,英国、以色列55岁;预备役军官的年龄,根据职务和军衔的高低而定,通常比现役军官的年龄大3~5岁,尉级军官最高40~50岁,校级军官最高50~60岁,将级军官最高到65岁。

③预备役的分类。根据战时动员的需要,按预备役人员的年龄大小、在军队服役和受训的时间长短,以及专业技术状况,分成两类或三类,第一类作为战时动员的首批对象,第二、第三类作为持续动员的对象。

④预备役的训练。根据预备役的类别等级进行具体安排,确定不同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训练组织形式。

⑤预备役的组织。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编组型,预备役人员平时按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编组、训练和开展活动,战时转为现役部队;第二种是非编组型,预备役人员平时不编组,只确定其征召后的服役部队和预任职务,按规定参加训练和各种活动。

⑥预备役登记。预备役人员的登记,由兵役机关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登记卡片和核对制度,发给预备役人员证件。

⑦预备役的征召。通常由国家发布命令,规定征召对象、数量以及到达部队的时限等,由兵役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和对后备兵员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将更加重视预备役建设,不断完善预备役制度,训练、储备数量较充足和质量较高的预备役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并逐步改善武器装备,不断完善将预备役转为现役的措施,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我国的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3月。分军种和兵种预备役师、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授予军旗和番号,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条令。基本任务是:努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和作战能力。

切实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预备役师、团实行统一编制,通常按地区编组,由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组成,配备一定数量的现役军人作骨干,建有精干的师、团机关,负责组织计划、训练和武器装备管理工作。除配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武器装备外,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有计划地储存在就近的国防仓库。

建有各项规章制度,每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和人员调整,并建有训练基地。军事训练,由军区、省军区、军种、兵种按照总参谋部制定的训练大纲组织实施。

参考资料:预备役-百度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