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这是一首借描述沦丧国土山水景色寄托作者一腔思念故乡和渴望恢复失土爱国情怀的诗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的作者力主抗敌、主张武力收复被元侵占国土。满腔报国之志,得不到当权者采纳,处处受人排挤,没有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机会。此日,满腹悲愤辛弃疾无奈独自一人登上南京建康赏心亭,登高远眺,望着眼前绿意盎然的绿山碧水大好河山,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

此词上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句与第二句为第一部分,概括描写沦丧国土的辽阔无边。“楚天千里清秋,水接连天秋无际”,“楚天”,指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此地属于楚国地界,故称之。此处的“水”,是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涛尽”所指的长江水。辽远空阔的江南大地此时也满眼秋色,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延伸至天边,奔流不息已至天际之外。江南翠绿的深秋,碧茫茫一片无边无际。暗里惋惜被虏掠国土之大、之广、之美。

第二层次为中间三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进一步描绘国土山川之美。“玉簪”,指古代妇女头上插的玉制装饰品;“螺髻”,指古人头上梳挽的发髻。“遥岑远目”,因江南多阴雨多密雾,唯有深秋时节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才能登高极目远眺,风光无限的秋色才能尽收眼底。作者登上高高的建康赏心亭,眼前重峦叠嶂,有的山像美人头上佩戴的玉簪,有的山峦像美人头上高挽的发髻。望着眼这茫茫的壮美山河,回想着它已落入异族人的手中,不仅悲从心生,“献愁供恨”。“献愁”,国土沦丧,家破国亡,愁猴年马月王师方能北定中原恢复失地;“供恨”的是,自己有家不能回、亲人难以团聚的凄凉、悲惨的命运。

第三部分“落日楼头,飞鸿声里,江南游子。”,作者面对着西斜的夕阳,站在高高的楼上,望着天空中回归的雁阵,孤独凄凉之情再次袭上心头,黯然神伤。望天兴叹,在这深秋季节大雁尚且思乡知归,我这天涯游子却什么也做不了。

第四部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仔细端详腰间的佩刀,依旧寒光闪闪、刀锋锐利无比,但空有一身抱负却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愤恨之余,作者把面前的栏杆通通拍打一遍,一泄心中的愤懑无奈之情。心中长期郁积的怨恨,有谁能够理解。此时他登临建康赏心亭的真正用意,又有谁能知晓。

下片作者用了三个典故,将下文串连起来。第一个典故说的是张翰辞官。张翰,字季鹰,当年在洛阳为官,见东风起,秋风正劲,想起此时家乡吴地正是鲈鱼肉肥鲜美之时,因“鲈鱼堪脍”而辞官归家。第二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末年胸无大志的许汜辞官归乡买田置房的故事。许汜辞官回乡后,去拜见昔日好友陈登,陈登对其十分冷淡,夜间让其睡在下床。许汜十分不解,于是就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当今社会动荡,战乱不止,民不聊生,你却不管不顾,他怎么能看得起你呢。他还让你睡下床,如果是我定住高楼顶层,让你睡在地上。第三个典故说的是桓温的故事。桓公北征,路过金城,见到自己以前亲自栽种的树已经长得几圈粗了,无不感慨地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长得如此高大粗壮,人又怎能不衰老。

从三个典故中,作者一针见血批评了张翰和许汜胸无家国情怀,心中只装着自私自利的自己。同时,也赞扬了刘备、桓温为国为民为家,鞠躬尽瘁不惜奋斗一生的英雄气概。

下片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为我找来,红楼歌女,替我拭去眼角的泪滴。词人贯穿始终的哀怨、悲凉、孤独的心声,终了再次展现人们的面前。

此词上片主要以写景为主,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写故国山水壮美,唤起人们爱国的激情。呼吁人们起来为恢复中原故土而戮力杀寇。本词作者感情真挚细腻,爱憎分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