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班上的学生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很差,怎么提高,是初中生

我学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是:文言文多记古今异义,多看大作家学者译作,如柏杨的《白话文资治通鉴》,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结合看。

现代文多看书评。但是,关于教学,我有话说。

首先:教学精髓在于培养学生兴趣,自己多琢磨怎么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吧。其次:才开始学。

才有效率。最后说说:每个老师都应该以培养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己任,让一个学生考高分,只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些小小的意外。

如果太过强调表面的分数,那么这个老师以及这个学校,或者说这个制度,都有问题。你所说的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很差,你唯一证明的标准就是他们考得很差。

那么你是想提高这个分数,还是想本质的提高这个学生的素质。教学生,以两个目标为准:一,教会他为人的道德责任。

二,培养他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力。一个人有了道德责任,并且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个人才。

2.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有:

一、文章要求不同

文言文一般要求较为繁琐,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即白话文在文章上一般无特别要求,语句通顺即可。

二、理解难度不同

文言文言文分离,追求行文简练,采用了许多倒装、省略等特殊用法,对于毫无文言基础的人而言,晦涩难懂。

现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语化,容易理解。

三、发展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统的文体,几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现代文即白话文,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极力推崇的,后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扩展资料

文言文在现代的发展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国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的主体。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中国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中国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随着《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的发布,中国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话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

3. 一篇古文与现代文

为学 【原文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不容易学会的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带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

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爱因斯坦的学习故事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乌尔姆,犹太血统。他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保里诺•爱因斯坦是富有粮商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年幼时,爱因斯坦就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几乎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小提琴终身陪伴着他。 在爱因斯坦上学之前,他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指北针),罗盘的指针总要指着南北极,使小爱因斯坦研究和着迷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还记得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

另一次经历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上学几年后,他领到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无法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而是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他主要是对教师的呆板教学方法感到不满,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勤奋自学的探索能力。他在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怀疑一切"的信条始终贯穿他的整个科学生涯。

当然,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成就来之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

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4. 古文《大学》读后感1500字

《大学》读后感

多年来,尤其通过二期课改《综合科学》实验教材的教学试点,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获益非浅……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

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

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