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爱弥儿》中看到的几点关于人生的看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看完了爱弥儿这本书之后,就觉得卢梭哪里是单纯的在写教育,他写的明明就是哲学,明明就是他的瓦尔登湖啊。

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认同一句话,成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人活着,会越活越像自己,越来越认同那个本真的自己。而也只有这样,才会开心。

这个例子在卢梭的《爱弥儿》里写的再清楚不过: 有一些垂直生长的植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们不得不弯曲着生长,可一旦解除了这种束缚,或许它们还会保持着原来的扭曲的生长方向,但是它们内在的汁液不会受到任何干预,每经历一次新的发育,它们就会变得垂直一点儿。

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在同一种环境下待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尽管不是天生的,但这种习惯仍然会越来越强。可是,只要情况一变,这种习惯就会慢慢消失,人就会慢慢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说白了, 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

《爱弥儿》讲的是教育,但其实也是人生。

我原本以为人要活得像自己是一个哲学道理,原来,它是一种大自然的物理现象。

也无怪乎孔子感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大自然什么话都不用说,但慢慢开始懂生活的人都开始接触自然、热爱自然、赞美自然、敬畏自然。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我们的人生中,痛苦总是多于幸福。痛苦来源于何处?痛苦源于想摆脱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想获得幸福的欲望。

欲望意味着缺乏,而缺乏会导致痛苦。

我有时会想,乌龟会因它的长寿而遭人嘲笑,觉得它空无作为因而长寿,人肯定不能像乌龟一样活着。其实,人有什么资格嘲笑乌龟呢,你就算想像乌龟一样活着,你也做不到呐。乌龟可以无视别人的嘲笑,悠然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你的赞美或不屑对它来说,就像划过的一阵风,这份淡定,几人能及。是真正的不在意,而不是憋在心里啊。

因为他的能力始终胜过他的欲望,所以长寿。而人活一世,要做到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何其艰难。

人一旦没有了欲望,那他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不到发挥人就会感觉空虚。

而人的能力一旦提升,他的欲望会随着能力的增加而膨胀,结果只能导致更深的痛苦。

因此人要学习很多很多,再加上天分、机遇等很多因素,才能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而乌龟天生便能够做到呀。而我们之中又有几人没有嘲笑过乌龟呢?

因此我们都要正视自己,不比别人差,也不比别人好,因此孔夫子才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肺腑之言呐。

我很喜欢《爱弥儿》里的这些话:

孙子兵法言:“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我想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两者谈论的根本不是一件事,又何来矛盾之论呢。

这是在告诉我们,自信与否明明是一件可操作的事,为什么有些人就想把它归到天性里呢?

这才是对人生负责呀,不要试图去操控别人的人生,简直就是对他人最大的温柔。

支持善良的观点,至于恶毒,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感觉卢梭不会表达的这么尖锐。

所以别人能给予你的同情始终都是受限制的,所以不必对他人要求太高,始终是,能力有限呀。

爱,看似是爱人,其实是自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