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 (十三)中医的真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一部《黄帝内经》流传数千年,至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医医术流派众说纷争,针炙、中草药汤剂、推拿等方法各显神通,经方与时方之论,一方治百病的游医现象,当代祖传派与学院派之争等,让人们对中医的认识颇感迷惑。中医的医治法则、方法及方药,其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黄帝内经》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整个自然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的根据。

中医学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二、天人同气,六气五行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是指风、热、暑、湿、燥、寒;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六气五行,人体生命都具备。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人体经络有手三阴三阳和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脉。三阴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三阳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故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按类分六对称为六气,分别是: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手厥阴心主;

少阴君火:手少阴心,足少阴肾;

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天有六气,初气为厥阴风木,对应人的肝之经;二气为少阴君火,对应人的心之经;三气为少阳相火,对应人的三焦之经;四气为太阴湿土,对应人的脾之经;五气为阳明燥金,对应人的大肠之经;六气为太阳寒水,对应人的膀胱之经。

天人同气。人体中六气,每一对依前后次序,前者有司化作用,称司化者,后者有从化作用,称从化者。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人患内外疾病的原因,是由上述六气,即十二经脉按类分六对结构产生。人患内伤,是人体六气的变化;人患外感,是自然六气的变化,对人体六气的影响,并作出感应。

“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人患病是由于六气中司化之气和从化之气的兴衰结果。由此决定了疾病的病位、病症、病性及病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人在健康时,六气调和(阴阳平衡),不见风、不见火、不见湿、不见燥、不见热、不见寒,即没有一气单独出现。不健康或患病的人,人体中六气不相交济,六气中的一气独见(气化失常,气机失调)。“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六气变化,遵循五行规律。五行有木、火、土、金、水,对应的六气是风、热与暑、湿、燥、寒。 人体对应的经络是肝经和胆经、心经和小肠经与心包经和三焦经、脾经和胃经、肺经和大肠经、肾经和膀胱经。

按五行相生相克,“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木肝)盛是土(脾)金(肺)之虚。少阴热(君火心)盛、少阳暑(相火心包)盛是金(肺)水(肾)之虚。太阴湿(土脾)盛是水(肾)木(肝)之虚。阳明燥(金肺)盛是木(脾)火(心与心包)之虚。太阳寒(水肾)盛是火(心和心包)土(脾)之虚。

按五行胜复,“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五行之气过度则不及。

三、知六气,识六经

      张仲景著《伤寒论》,“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热实证,宜发汗。

太阳寒水:司化者足太阳膀胱见从化者手太阳小肠之气。“……,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 ”

2.阳明病,胃家实也。属热实证,宜清热下之,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宜下。

阳明燥金:从化者足阳明胃见司化者手阳明大肠之气。“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

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属热虚证,宜用解热和剂。

少阳相火:从化者足少阳胆自见本气。“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

4.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属寒虚证,宜温补。

太阴湿土:司化者足太阴脾自见本气。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5.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属寒实证,宜温性亢奋药汗解。

少阴君火:司化者手少阴心见从化者足少阴肾之气。“……,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

6.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属寒虚证,宜温性强壮药和解。

厥阴风木:司化者足厥阴肝见从化者手厥阴心主之气。“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中医医术是一门融哲学观点,理论雄厚的系统学科。与现代西医一样,通过了丰富的实践过程并不断总结,是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医的各种医术方法,统一在其基本原理之中,故各显神通。派别之争,不过盲人摸象,各自独见而已。即有偏见之不足,又有促进中医发展之功,是真理探索之规律。

注:本文所引用文字,除特别注明出处外,均引自黄元御《四圣心源》一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