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文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一、散文的涵义与范围

散文是一种最灵活,最自由的文体。散文的涵义与范围历来不尽相同。在我国古代它是同韵文相比而言的(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凡是不押韵或者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之为散文,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范围甚广。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学家秦牧说:“散文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它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一切篇幅较短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它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论文……,它或者是个人抒情气氛很强烈的东西……,它或者包含着一个故事……,它或者是如实记事,也许夹叙夹议,也许气象万千,也许三言两语……”。秦牧还主张那些具有文学味道“谈天说地”谈得远一点的,像知识小品、旅行记,三言两语的偶感录,私人的日记书简之类,也都应该在散文里有一定的地位(见《花城.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秦牧的这些话,颇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当今关于散文涵义与范围的一种看法。

二、散文的特点以及在写作中的运用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在题材及表现方法方面的某些特点,这特点,是在其发展过程 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所以,它对于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作者应推敲字句,讲究语言优美,就这一点说,也同诗歌有些相近。

从许多作品看,优美的散文语言有以下几个要求:

(1)精确、凝练。准确、凝练,就是用最恰当而又尽可能少的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雪浪花》描写了一位名叫“老泰山”的渔民。开头写“我”初见“老泰山”时的情景,写到海浪是由无数浪花汇成的,“老泰山”也“恰似一点浪花”,别看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而“塑造着人民江山”的正是这无数“老泰山”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本文的主题。开头写海浪,有衬托、比喻作用,正是为了写人,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又是何等的精炼。

(2)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生动形象就是写人、绘景有声有色,微妙微肖。冰心的名篇《樱花赞》之所以有魅力,除内容外,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的语言美,应试重要原因之一。

(3)语调和谐,读来顺口。针对近几年来散文作品不甚重视语言,特别是有些作品不能朗读上口的问题,不少老作家都有些意见。曹靖华在《谈散文》(见《飞花集》)里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节奏,讲音调的和谐。也应该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优美的语言,多种多样,应不拘一格。有的文字朴素,有的辞藻华丽,只要它们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就“浓装淡抹总相宜”,不能因个人的偏爱而排斥其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初学写作者总以为辞藻华丽才是美,有些人甚至不管有无必要,总爱滥用形容词与感叹词。“英雄的八亿中国人民,正以翻天覆地,移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威威武武,奔勇向前……”类似这样任意堆砌,华而不实的语言,是应当坚决避免的。我们认为,优美的语言,首先应表现在内容的正确及语言的精练上。“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见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说散文》)。徐迟的这段话,讲的是很深刻的。

三、散文写作的其他几个问题

除了认识散文的特点,并且掌握其特点进行写作外,要写好散文,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主题、思想性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统率全篇的“纲”。思想性,是指全篇文章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意义及社会作用。怎样才能作到主题明确呢?除了在动笔前应明确主题,“胸有成竹”外,从技巧方面考虑,以下几点是可以考虑的:

围绕题材或主题确定题目。

除了某些有含蓄蕴籍风格的散文外(这类文章的主题仍可以捉摸的),多数文章在必要处常有紧扣题目,点题的语句。

围绕主题选材,有详有略。

在最能表现主题的地方除以记叙为基础的有具体描写外,有的还有抒情或议论、插叙。凡是与主题无关的应不写或略写。

2、联想、诗意本文地址: //wyrj/zuowen/zuowensucai/jiqiao/jiqiao-32143_3中逐步形成。就像写时要认识并掌握的诗的特点一样,写散文也应当认识并掌握散文的特点。否则,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可能是别的什么体裁,而不是散文,或者虽然是散文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长。

散文主要有三个特点:

1、篇幅短小,题材广泛。

同小说,剧本比,散文的篇幅是短小的。唐代柳宗元《永洲八记》之一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只有四百字。有叙事、有议论,不仅写景细致生动,还表现了他抑郁的情怀,很耐人寻味。宋人周郭颐的《爱莲说》更短,不过四百来字,因为散文不像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可以显得十分广泛了。还可以以一些片段作为材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凡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所有这些无法用小说或剧本反映的内容,却往往是散文的好材料。

题材广泛,特别是在“小”题材方面有宽阔的天地,是散文的主要特点。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这一个特点,使散文更迅速的从不同的生活侧面来讴歌,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散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需再题材上费什么气力了。这里,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 1)、要写自己有深切感受的人、物和事。散文作家们在论及散文题材广泛时,几乎都要谈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有许多感人的或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好散文,都是在对某一人、物和事有深切感受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如果吴伯萧同志不是在延安生活了八年,亲自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对他曾使用过的一辆纺车有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写出《记一辆纺车》来?

(2)把所写的人、物和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深处去开掘其思想意义,即应能从浪花见激流,赋予“小”题材一“大”意义。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写的内容是:在百草园捉蟋蟀、拔何首乌、捕鸟雀;回忆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在三味书屋时所见到的先生的严厉,学生的向往自由生活及偷偷地画画等情景。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片片段段,而这些片段,一经鲁迅先生连缀在一起,就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即通过对从百草园欢畅生活到三味书屋呆板岁月的叙述和描写,批判了封建教育的腐朽。鲁迅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当时正是文化领域的反动势力提倡“整理国政”、“尊孔读经”的时候,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鲁迅先生写了这篇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很有战斗性的文章本文地址: //wyrj/zuowen/zuowensucai/jiqiao/jiqiao-32143 2、散而不乱,形式灵活

有人说,诗歌的特点是在“诗”字上,杂文的特点是在“杂”字上,散文的特点是在“散”字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散”体语言(此乃散文与诗歌的区别)这层意思外,主要指的是小说、戏剧的写法方面的“散”。就表达方式说,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者作者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就结构说,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全集》第10卷154页)。这写法的“散”,是散文的特点和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于更好的表现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而不乱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这篇散文最后把散开去的插叙收拢到中心线索上来了。主题,像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组织成一束整体。而且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中心,紧扣题目,又是它散而不乱的原因。

3、长于抒情,语言优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因为:(1)它形式灵活,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运用抒情方式。(2)它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者的叙写中,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感受到他的脉搏的跳动。这两点,除诗歌以外其他体裁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界限。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的浓厚的感情,记叙也不能没有作者的感情激荡,不同的只是前者较多直接抒情,后者大都寓情于叙述或描写之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是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恰当,能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扬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

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选用最含情的典型材料,与细节;恰当的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感情等等。这里要简要讲讲“托物言志”的问题。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作为间接抒写感情的艺术手法,在诗歌和散文里经常为作者所采用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也常常要辅之以直接抒情)。《白杨礼赞》里的白杨,就是有所托物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月色映照下荷塘幽美而又有些阴冷、寂寞的景色,恰恰就是他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的抑郁心情的写照。用这种手法来抒情,蕴涵深厚,更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在运用这一手法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写“物”必须“形”真“神”似,“物”与“志”、与“所寄托”之间必须有某些相似或联系处。《白杨礼赞》里所写的白杨,其外形的质朴、参天耸立以及不畏严寒等,不正是它的形象吗?这形象,可以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联想,从而看到它与正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我国北方农民的某些明显相似之处。本文地址: //wyrj/zuowen/zuowensucai/jiqiao/jiqiao-32143_2散文同诗一样,需要有联想。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联想常和激荡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感情激荡时,往往浮想联翩;没有联想,有些感情就无从表现,而散文又往往是需要抒情的。联想常喝散文应“散”的特点伴随在一起,没有联想,散文就散不开。借助于联想,作者可以展开一幅幅生动图画,可以突破题材局限开拓它的广阔天地;可以丰富思想内容,更好的表现主题;联想还往往和诗意联系在一起,它是创造诗的意境的一种形象思维。所以,除某些记叙性散文外,无一部需要联想的。联想对于增强散文思想性与艺术性,对于对于诗意的创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联想必须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紧扣中心。要真切自然,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除了来源于客观现实并正确反映它以外,如前所述,有其自身规律。从甲联想到乙,甲乙之间必然有某些联系,二者豪无联系,也就无法联想到一起了。联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否则就违背了联想的规律,就不会真切自然。这样,无论文章写得怎么华美,也不是好文章。当作者缺乏生活实感而勉强“作”文时,往往有次毛病。

真切动人的散文,都应有诗意。杨朔同志在自述中说过:“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如此,杨朔同志的文章才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什么是诗意?诗意,来源于生活,是鲜明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或深厚感情的统一;是以精炼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深厚感情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深刻的思想或深厚的感情又必须通过精炼的耐人寻味的语言,通过动人的形象来表现,这是诗意的又一不可缺少的因素。

3、写实、虚构

散文领域广阔,有各种各样作品。从“实”与“虚”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完全写实的作品。如回忆、纪念性文章,写生活里实有的人物并保留其真实姓名的文章等。二是可以虚构的作品。这类文章里的人物应当用假名或代号,避免真假混淆;它的虚构也与更广阔范围内进行艺术概括的小说或剧本不同。因为,散文写的是“我”的所见所闻和“我”在现实生活里的真切感受,所以真人真事仍是散文的基础,“写实”仍占主要地位,“虚构”只能作为“写实”的补充。虚构并不是凭空编造。它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合情合理、它也应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但不必受真人真事的限制而有所变化罢了本文地址: //wyrj/zuowen/zuowensucai/jiqiao/jiqiao-32143_4

  

形散意不散。。。

  行散神不散   古人讲写文章方法时,有个概念叫“文眼”,现在叫“线索”,叫“中心思想”,其实大概都差不多,就是说文章要有中心点,围绕着它来发散,这样就不会漫无目的。形象点说,文章应该像攀援植物,诸如牵牛花爬山虎一类,虽然乍看起来繁茂葳蕤,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是由一株主藤生发开去,由各级分支至终端,始终条理分明次序不乱。又比如宇宙星系,满目繁星乱则乱矣,天文学家建出的模型却简单明了,总是小的星球围绕大的星球,它们组成的星团再绕着更大的星团......从原子结构到宇宙万物,均如一也。正因为这种结构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形式,所以人类出自本能地对具有此类结构的事物产生美感,文章自然也是如此。能让人产生普遍阅读 *** 的文章肯定是遵循这种次序结构的(注意,我说的是指能让所有识字的人产生阅读 *** ,而不是专指文化人),比如金庸,大仲马等等,想像一下,如果他们用陀斯妥耶夫斯基或博尔赫斯的笔法讲述原来的故事,还有多少人喜欢看? 以上说的是文章的一般规律,具体来讲,我依然用比喻说事吧。写文章如同学画画,假设一个没学过画画的人,看到一墙爬山虎觉得很漂亮,想把它画下来,可是枝叶那么繁复,又有无从下笔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等到秋天叶子落下的时候再画。那时只剩下稀稀的藤干,画起来当然容易多了。仔细观察枝干,体会它们的大小主次生长方向等等最主要的问题,把这些了熟于心,等到夏天再看时,叶子在他眼里仅是由枝干自然派生出来的产品而已。在已习熟的枝干上根据需要添加叶子,有条不紊,这里添几片,那里添几片,每一片都有根据有目的。他并不一定非要看着实物描摹,即便对着空墙,他也能画出逼真的植株来,这叫胸有成竹,或者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类的,总之都是一个意思,头一步一定要观察,抓住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比他那几个朋友厉害,其他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嘛。 说到这,其实都是些别人说过几万次的大道理,没甚么新意。再具体到事件,如何把文章写好这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提一点浅见。第一步是临摹,找你喜欢的作家,把他们出名的文章拿过来,先不管语言特点思想内容等等,专看他的文章结构,这时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就是那位作者,他当时写作的时候应该怎么构思怎么下笔,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揣摩着他的想法去看文章,研究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这样的功课做多了,下笔自然就会有影响,你就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思路清晰起来,仿佛写作时眼前有一条线在提示你往那个方向走。这是第一步的基础,往后还可以学学他们的“枝叶”,语言技巧之类的,那时就可以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自己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多读书,多观察,万物离不开认真二字,把文章写好了,除天份外,最要紧的还得下死功夫。我一向觉得,这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彩,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何况写作也并非小事。 总的来说,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骏   行散而神不散,你可以天花乱坠的说,但你最后要把所有说的话往你的话题上带   

对于一篇散文来说,选题、文笔、叙述方法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的题材有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向阅读者展示你是什么样的人。  ● 保持独特。如果你选择一个很大众化的题材或者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题材,那么尽可能地运用细节使得散文个人化,那么同样可以做到独特,因此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跟你有连细节都一模一样的经历。  ● 保持趣味性,这对于能否吸引评审很重要。  ●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首先读清楚学校关于散文的要求,千万不要偏题。

同时,要避免以下一些问题:

  1 故弄玄虚。虽然学校鼓励申请者尽量展示自己的创造性,但是刻意的噱头是不会带来任何帮助的。很简单的例子,不论你的造诣有多深,千万不要卖弄诗词来代替散文,虽然这的确很独创。  2 不能扬长避短。虽然散文并不是只能"报喜不报忧",但是主调一定要是积极的。没有目的性地提及自己的负面是一定不可取的。  3 选择敏感话题。不要试图通过敏感、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展示自己的独特,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应该选择被广泛认同、接受和具有一致价值取向性的题材。  4 博取同情。如果你遇到过很大的困难、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千万不要把他们用做博取同情的工具。同时,也一定不要为自己存在的弱点(如成绩不理想等)找牵强的借口进行掩饰。  5 重复其他申请材料已传达的信息。除非想要表达的东西的确有十分特别之处,而且在其他申请材料中都无法尽述,否则这样做只能使你自己失去一个为自己申请增大砝码的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