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地质学的煤田特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古地理构造和聚煤期
早古生代继承了新元古代的古构造轮廓。早古生代经历了加里东构造运动,在中国东南部形成北东向加里东地槽,中国东南部产生早古生代腐泥质石煤;秦岭和阴山广大地区隆起,为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形成了良好的基底条件。早古生代末期,中国东南形成加里东期武夷云开褶皱,扬子陆块增生。
晚古生代大部分继承了早古生代的构造轮廓,华北地区仍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泥盆纪开始海侵,到晚石炭纪,海水漫及华北陆块,形成滨海含煤建造,华南为碳酸盐岩建造。二叠纪时,内蒙古-大兴安岭海槽闭合、隆起,华北地区成为过渡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体系,华南仍为广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西运动,中国的天山、祁连山、秦岭和大兴安岭地槽褶皱回返,形成东西走向巨大山系,秦岭-昆仑以北广大地区隆起,并转化为内陆环境;东南沿海大陆增生;形成“南海北陆”古地理面貌。
晚古生代末到早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印支运动,改变了中国“南海北陆”的局面,西北“雪山海槽”全部褶皱隆起,陆地向西南方向增生,海水退至中国西南西藏一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大部分由浅海转为陆地,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
印支运动以后,中国东部形成北北东向巨大隆起和凹陷带,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西部发育晚三叠纪和早中侏罗纪大型聚煤盆地,内陆湖泊相沉积;东部的华北地区发育早中侏罗纪小型凹陷煤盆地,华南发育晚三叠狭长海湾成煤环境,东北发育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断陷和凹陷煤盆地。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之后,北京附近的燕山褶皱隆起,大兴安岭、太行山和雪峰山以西的内陆盆地相对稳定,如鄂尔多斯、四川、准葛尔、塔里木等盆地在中生代期间连续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是古生代地槽,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大量北东向褶皱断裂和小型断陷,并伴随东南沿海一带岩浆侵入和火山运动。
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是第三纪的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中国西南强烈褶皱隆起。
早古生代煤形成于滨海-浅海环境,为菌藻类转化成的腐泥煤;晚古生代以滨海环境为主,中、新生代以内陆盆地为主。
主要聚煤期的古气候:
1、晚古生代聚煤期
二叠纪植物分区明显。我国大部分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发育华夏植物群;东北和西北发育温带半潮湿安加拉植物群,藏南发育温带和冷温带半潮湿冈瓦那植物群,华北地区为亚热带半潮湿气候;晚二叠纪时,华北地区南部为温暖潮湿气候,发育煤层和紫斑泥岩,西北和华北大部气候干燥。
2、中生代聚煤期
三叠纪时,西北和华北为温带半潮湿气候。
早中侏罗纪时,古地中海海洋气团东进,西北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为重要的聚煤盆地;
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时,南方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沉积红层;阴山以北为温带气候;东北受太平洋影响,湿润多雨,植物繁茂,为断陷煤盆地。
3、新生代聚煤期
新生代以来,我国从北向南依次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随青藏高原隆起,欧亚大陆内地干燥;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影响,东北和西南发育第三纪聚煤盆地。
中国煤的埋藏地质条件
1、东北区
含煤地层主要是晚侏罗纪-早白垩纪,聚煤盆地的形成大多与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陷作用有关,使盆地呈现半地堑或地堑式构造。这些断陷盆地都是在隆起的基础上发育,经常成群出现。
2、华北区
自中奥陶世以后,华北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地台稳定期的海侵作用广泛发生,晚古生代近海型煤系遍布全区。上石炭-下二叠统为主要含煤层段;上二叠统累计厚度近千米,仅淮南一带上石盒子组仍含可采煤层。中生代和新生代,随着地台解体,内部块断运动加强,构造东、西分异明显,沉积盆地及聚煤区域自西向东规模变小。
3、西北区
印支运动期后,即三叠纪之后,在西北形成早中侏罗纪山间聚煤盆地。燕山和喜山运动使煤层埋深增加。
4、南方区
云贵川保存大量古生代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