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两)篇读书笔记?要100字左右的,摘抄好句子就可以了

如题,两篇,每篇100字就行

第1个回答  2008-09-07
(1)《三国演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常常被人简单理解为谈鬼说狐,内容多涉虚幻,讲“聊斋”似乎就等于无聊侃空,子虚乌有的胡说乱道。事实上,蒲留仙创作《聊斋志异》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的孤愤之情,也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抗争。这位三家村的教书先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广泛接触观察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发的产生一种孤愤之情,并自觉的体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因此他自己认为《聊斋志异》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心目中追随的是那“刑余的史臣”,仿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的“太史公曰”的写法,无不说明蒲松龄实际是把自己的小说当作“史”来看待的。借以反映历史真实面貌,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观照。如当时政治黑暗残暴,封建官吏和豪绅恶霸相互勾结,肆意吞噬弱者的生命,幻想有清官出来解民于倒悬,客观上既暴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特性,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敢于正视现实的一面。如《梦狼》一篇,即使在今天社会,仍然不乏现实的认识和借鉴价值。

今人处于滚滚红尘、横流物欲之间,困于名、困于权、困于财、困于色、困于能、困于病、困于无穷欲望者比比皆是。不少人的价值观念已经简单的异化嬗变为权位、豪宅、名车、各种时新的家具、洋酒什么的了,而且还在不断升级,货币拜物教成为一切的主宰。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需求,不禁要逼问自己:我们真的那么需要那么多吗?道家的庄子主张淡泊权势,反对永不知休止的追逐占有金钱物质。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这两个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孟子和庄子一样认为人们已经失掉了一些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我们心智不高迷失了自我的芸芸众生无法回答,哲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并取回已经失掉了的东西。孟子所说,这里所失掉的便是人的“赤子之心”。——为官者更当思之、慎之,须知枭其首 敲其齿的“金甲猛士”或许未远。
(3)《读者》
《绿屋的安妮》写得不错,内容也很有味道,好!
11岁的孤儿安妮被错送到住在绿屋的一对夫妇家,因为安妮的可爱,那对夫妇收留了安妮。于是绿屋的安妮上学了,发生了许多让人又可气又可笑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又喜欢上了安妮这个人物形象,她活泼、大胆、可爱、聪明、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极富想象力,乐观极了,在她眼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她爱说话,中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倒希望和她交朋友,有她在我永远都不会寂寞了。
我希望能做个像安妮一样的女孩,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因为女孩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