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亭的禹王亭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县城移迁善村(现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县令登城向西眺望。见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葱葱、绿荫丛中隐现着一介草亭,似有紫气缭绕。县令随问当地一老者:“此系何山?”“具丘山。”老者回答,随将禹在具丘山上观察水势、疏通河流之事禀告了县令。并说: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大禹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树、移植花草、结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求禹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县令又问:“此具丘山离县城多远?”老者回答:“离县城十里。”县令随将具丘所在村庄定名为“十里望”。是日,县令召县内豪绅三老,商定在城西门内修建禹王庙,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迹亭,以便让世人永记大禹冶水的功德。此举得到百姓的积极响应;富者自愿献粮捐款;穷者自愿出工。筑亭建庙的工程当年就完成了。禹迹亭内摆设备案供奉着禹王神像。县令亲率官员民众、携带香纸供品祭祀禹王。此后,历代县令都在春节和重阳节时亲赴禹迹亭祭奠禹王。 自唐至元,曾周战乱实荒,禹迹亭几次被毁重建。明·天启四年,十里望乡绅吴以达、吴以逻召号乡民在禹王亭旧址建了禹王阁,比禹王亭有所扩大。清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时,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曾县令称此为禹王护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并置祭田数亩,刻碑记载——曾县令亲出碑文匾额。后曾县令调离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绩而捐款刻碑立于禹王亭内。 曾九皋重建的禹王亭占地四十亩,规模又较前宏伟。至清雍正二年,禹王亭又经重修后更为壮观:禹王亭坐面朝东,面对徒骇河。从具丘山东侧拾级而上进人山门,迎面便是绿瓦灰墙、红木栋梁、飞檐出厦的二层楼阁禹王亭。亭内雕梁画栋。正中的主位上,有禹王高达1.89米的金身塑像。两侧,则塑有金童玉女相侍。禹王像前设有香案。亭两侧建有风格相同的配殿。 清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离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将其观感记入日记。
明、清时期,禹王事香火大盛。前来拜祭禹王者络绎不绝。不少文人墨客也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了不少诗词墨宝。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清至民国时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仅在春、秋季节在此举办庙会。 日寇侵华时,禹王亭院内两配殿被战火摧毁,亭之前厦被拆除——禹王亭惨遭破坏。至此,禹王亭逐渐凄凉荒芜。
解放后,禹王亭曾经简单修补当做了学校。1954年至1955年打井运动时,又被拆去不少砖瓦。1966年“文革”初期,禹王亭被当做“四旧”彻底拆除。从而,仅存下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具丘。
1977年2月,禹王亭遗址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于具丘下。由禹城文化、公安部门和十里望回族乡政府,联合成立了“禹王亭遗址”保护小组。具丘得以保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已二十余年。禹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海内外人士多有来禹城考察观光、探亲访友、寻古觅踪、投资兴办企业。许多仁人志士也来禹城拜祭禹王,寻找大禹遗迹,探讨大禹文化。当地百姓也盼望着尽快恢复禹王亭原貌,使大禹精神激励后人。因此,为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探讨大禹文化、开发旅游业,禹城市政府于1996年,决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这一决定,得到各界的积极响应:纷纷捐款、积极提供历史文物,使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的工程于1997年1月顺利完成。
为进一步将这一历史古迹建设成有着禹城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作用,丰富大禹文化宝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二十一世纪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观,欲将其建成供人观光、游玩、考察、研讨、休闲、娱乐的开放式的古文化“禹王亭”公园。
整修现已完善:公园内建有禹王大殿。中祥殿塑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并配有大禹在禹城治水时的有关传说壁画和木刻。左配殿内展有禹城出土文物和有关历史资料;右配殿内是禹城建设发展成就的展览。院内有历代的碑刻和从禹城各地搜集到的石雕等珍贵文物。
禹王亭屹立在大殿后的具丘山上。亭右侧有一眼唐代打成的神井,并附着有关神井来历传说的说明。
纵观禹王亭公园:柔风扶柳,松柏常青;花卉争芳、绿茵成坪。民族风格的建筑群隐透着历史的肃穆;惠风扬洒着宜人的清香。大禹文化把历史陈迹推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
愿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千古传承,以教后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