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不孝吗

如题所述

  如果出家像释迦牟尼佛那样,能够得到真正的佛法,就是大孝------即使没成佛也是大孝!∵你有修正法。一人得道九代超生,会利益很多人。
  但是如果随便找个寺庙安身,也没有得到在世佛传法给你,那没什麼益处------对自己无益,对家人也无益。
  但,不管是要跟在世佛出家,或在一般的寺庙出家,都要跟家人讲好,安顿好才可以,六祖惠能要出家前就是如此。

  欢迎上网搜寻:奇哉!中国人,不懂中国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

  出家有四种︰
  
  第一种是贪婪的,商业型的,想当大庙公,大住持,追求名利,骗取世人的供养,变相的享受世界。业障很大。出家要真修行,否则果报不可思议──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第二种是出世的,隐遁的,逃家型的。跟自我流放没两样,不必出家当和尚就可以达到此目的,也不必躲到荒岛或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搬个家不要和人来往就可以了。有些人是受不了世俗的风气,想过〝好生活〞,出发点不高雅,与释迦牟尼的理想不合。较严重的是〝失志〞的所谓看破世情者,应该好好解决心结,否则逃离这个家,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是家,没什么用。这种人如果还带瞋,就更不好。
  
  第三种是痴型的,误以为修行就是剃度〔释迦牟尼留长发、达摩也留胡子呢﹗〕、穿袈裟〔观音菩萨穿金带银,留长发呢﹗〕、单身〔历代很多结婚生子的人成佛呢﹗〕、念经、早课晚课、拜木头佛、绕佛、参公案;不知道达摩叫人家不要念经拜佛。他们道心很强,可惜没有明师传法,只得做些世俗的救济事业,很像社会福利团体,没有功德可赚。
  
  第四种是入世的,奉献的,无所求的提供最大的布施──法布施〔真正的传佛法给人〕──给世人,为了领世人解脱、提升世人的灵性等级而付出的,几乎不接受供养,像我师父就从不接受供养,功德无可限量大。就像在世时的释迦牟尼及他的徒弟们,在世时的惠能及他的徒弟们...。他们只追求真理,是真正的求道者。
  
  出家要跟对老师才好,跟在世佛才有功德,功德很大大大大....譬如释迦牟尼在世时,跟着他;若跟一般的所谓法师,没有什么功德,也许还造更多业障呢﹗因为几乎都接受供养,付出很少。有个故事︰有位〔没有法的〕法师,最后与他的七十几位徒弟一起轮回,堕入畜生道当飞鸟。法师如果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死,你怎么可以随便皈他依他?他哪能照顾你的生死大事呢?
  ●《达摩悟性论》︰
  【出离生死名出家】
  指超三界轮回的家
  ●《达摩血脉论 第6问》︰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一般人)亦是佛。
  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自心』就是『自性、佛性』,见性就是得法开悟。
  ●《大宝积经》:
  【于正法中而得出家,具比丘戒,甚为稀有】、
  【摄受正法者则名大乘】、【是故大乘戒蕴是毗奈耶,是正出家】
  【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强调要得法!
  ●《大方等大集经》:
  【尔时王子即舍王位,在佛法中出家听法,如法而住得无生忍】
  ●《弘忍最上乘论第13问》︰
  【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
  要出生死枷锁,超三界不再轮回就要跟在世佛求法。
  ●《楞严经01-22》︰
  【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值佛,闻法出家】
  本心就是佛性,要见性只得找在世佛,因为佛性人人皆有,但唯佛能知!
  闻法就是得法。
  ●《杂阿含经》:
  【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
  ●《佛说四十二章经》: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
  要识心,就是见性开悟得法。佛法是无相法。
  ●《过去现在因果经》:
  【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
  『心』是指佛性,不是头脑、意念。
  
  出了这个家,又到另外一个家绑着而已,如果没有修真正能解脱〔超三界〕的法门的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15

印光法师讲《出家并非不孝,实是大孝》。。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4MjJYI52ZikKjOsWR8GjKC7pL4M4LUfR9_N8HdtqqLIJ8yKcqRWdtgkMKAo3oQikAlzwwD6sRLrcS03rpSYhEa9PQo5kVEW8PP7rV9qx-y



宽运法师:出家与行孝

昨天《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一文,有关“孝亲”的话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例如:“出家之后,如何行孝呢?”“放不下家如何修行?”等等。以下围绕“出家”与“行孝”的问题略作回应。


(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


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


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孝行也不过表现为对父母生前生活所需的满足,时刻关心其生理、心理的感受,亦即满足其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一切正当需求。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已经算是孝。这是世间的孝。


而广义的孝亲观,所孝敬的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如《梵网经菩萨戒》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父母的概念扩展到六道一切众生,而对父母行孝的内容,也由简单的物质、精神上的暂时供养,转向帮助父母脱离六道,截断生死洪流,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是出世间的孝。


(二)出家乃真行孝


若为度脱六道一切众生而出家者,更是大孝。因为出家的目的无非是为上求佛法,下化众生,这种愿度一切众生的菩萨道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孝亲观的特质所在。

中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人都认为出家乃属不孝。由于出家之人剃发、染衣,自然不能于现世家中侍奉父母,承欢膝下;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得不到子女的供养,同时还要饱受思念子女之苦,此为不孝之一。


事实上,佛教绝不放弃对现世父母的行孝。《五分律》卷二十载:


“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难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可见,纵然是出家之人,也绝不舍弃对父母的供养和照顾,虽然比丘、比丘尼以乞食的方式资养色身,也可减衣钵之资以奉亲。


世人认为,出家人弃亲于不顾,决然出家,使父母老来失去依怙,大不孝也。其实,此为不了解佛教戒律之说,因为出家受十戒之时,必须身无十六种遮难,“父母不允”即是遮难之一,即如果父母不允许子女出家,那么,子女不得违背父母意愿而勉强出家,纵然出家也不得受戒,必须待父母许可,方得受戒。


《四分律》卷三十四载,净饭王得知佛陀要度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出家的时候,悲泣向佛哀求:“父母不许之人不得度令出家。唯愿世尊,自今已去,敕诸比丘,父母不许,不得度令出家。”“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曰:‘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许,辄便度之,自今已去,父母不许,不得度令出家;若度,当如法治。’”


可见,佛制戒要求弟子凡是出家,必须首先取得父母的同意。而不是离弃双亲,撒手不管,从而隐入山林,逃避责任。事实上,出家人是舍弃了对父母晨昏的侍奉,从而追求以出世修行的功德来尽孝。因为出家人如果清净持戒,威仪具足,那么他流露出来的智慧、威仪、身教等修行的功德,不仅可以利益父母,同时还可泽及整个家族;因父母、亲眷由于其戒德的感化,从而激发了向善之心,继而进修各种善行,走上了学修佛法的正道,从而获得真正的法益。


正如《长老尼偈》云:“其(出家者)兄弟、父母在天界能够有享受不尽的欲乐。”《长者偈》中也说:“具有智慧的人出生在家的话,此雄者(出家修行者)的七代父母可净。”这也就是俗语所谓“一人得道,九族生天”的意思。


(三)知恩报恩与尽孝


佛教特重报恩,佛陀郑重告诫弟子要知返哺,即懂报恩。佛教认为父母恩是我们所最应回报的四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土恩)之一,其所提出的“孝”的观念,纯粹出于报恩心理,目的是为了回报父母对子女恩情的付出。在佛弟子心中,生命是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人一生最痛者莫过于死亡,而父母此生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他们会因各自的业力,不断地轮回,所以未来还会面临无尽的生生死死,受到无尽的死亡的折磨,所以此一生的资身供养,并不算最好的报恩,唯有令父母从生死之苦中拔出,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才是彻底的尽孝。而且,佛弟子心中的最高目标莫过于成佛,所以,唯有令父母成佛,才算是彻底的报恩尽孝。


所以,出家才是真孝、大孝、出世间的孝。


(四)居家修行之道


如果放不下家,可以居家修行。佛教称之为“居士”。在慧远大师所著之《维摩义记》卷一末中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佛教的居士即属于后者,泛指在家修道的善男子或善女人。


要知道,在家居士学佛,培养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心(虔诚心)实在是第一要务。一个学佛的人对三宝没有信心,就如同播下煮熟的稻种,是不会结出实修的果实的。所以,一个真正想学佛修行的人,首先要皈依三宝、亲近三宝、恭敬三宝。三皈之后,更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严其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大床,(八)不非时食。


此外还要奉行十善:五戒的前四戒,再加上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如果能够把五戒十善持好,做到身端、言端、意端,就可以算是一个好居士。


一个好居士、就要做一个好的影响众,在行为上必然是自利利他的;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不但自己学佛,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佛。现今社会,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尤其是贡高我慢之心特别重,透过五戒、十善的修持,就可以改变坏习惯,转化无明烦恼,提升人格与品质。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哪一法门,在家居士都要时时警醒自己要勤修善业,信心不失。这就是佛陀的好弟子。


因此,为佛弟子者,无论在家、出家,真正能尽孝的就是努力修行(并且将所有修行功德回向过去及现在父母),唯有修行成佛,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当然亦是报师长恩、众生恩、国土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15
不是 ,早年有出家 为父母还愿的。
第3个回答  2020-06-26
别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说法,抛开孝不孝的,父母把你养大,父母老了需要人照顾时你却出家了?社会责任在哪?再者,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苦奋斗,出家又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我认为,出家不仅是不孝,而且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体现,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4个回答  2014-05-15
不觉得,但人和人的观点不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