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搭桥手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7-29
你好,目前各省会城市大型血管外科中心的心脏搭桥手术都可以,一般需要5-6万,不必舍近求远。
心脏搭桥手术风险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心脏搭桥手术风险是有很多,和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都有关,也和选择的手术方法有关的.心脏搭桥手术的风险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能,急性心肌梗塞可能,心律失常等.心脏搭桥手术是在心脏表面开刀,而不是解剖心脏,对心脏的损伤极小,心脏搭桥手术的风险不高,成功率高达98.5%.
目前统计表明,国内心脏搭桥手术成功率97%-98%。住院总费用约5-6万。手术风险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等。以下是相关详细心脏搭桥手术风险的详细介绍。
治疗冠心病主要有药物治疗、搭桥手术及支架介入三种方式,内科大夫负责开药和放支架,外科大夫主要负责搭桥手术。长期以来,内科、外科大夫经常发生“争执”,试图说明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其实,治疗冠心病三种方式各有千秋。药物治疗虽不能改变血管狭窄状况,但仍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及重要手段。放支架虽然创伤小,可以让狭窄的血管变得更通畅,但有血管再狭窄的风险。搭桥手术则要麻烦得多,不仅要全麻,手术时间也长,给人一种风险大的假象。
心脏搭桥是怎样完成的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病因是心脏血管狭窄或堵塞,供血减少,导致心脏无法正常工作。
心脏搭桥手术就是取心脏外的一段静脉或动脉,通过手术暴露出心脏,把取下的血管两端接在心脏血管上,绕过狭窄或已经堵塞的心脏血管。这种方法相当于在堵塞的道路之上架一座桥,使原本无法通行的车辆顺利通过,因此,有人形象地将这种手术称为“心脏搭桥”。
手术后,血液绕过狭窄部分,到达心脏缺血部位,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进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搭桥手术优势不可替代
随着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日益完善,创伤小的支架治疗成为很多心脏病患者的首选。甚至有人声称,“心脏搭桥”手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搭桥手术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再狭窄率一直是介入治疗的软肋,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处放置普通支架,半年的再狭窄率为30%左右,即使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也在5%左右。而心脏搭桥手术,就不用过多担心再狭窄的问题。
另外,并不是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合做支架治疗,比如血管的分叉处,或者一根血管有两处以上狭窄,或者血管完全闭塞等情况放支架就比较困难,而且风险大。事实上,对于复杂病变,外科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最佳选择。
用“立竿见影”形容搭桥手术的术后效果很贴切,许多患者在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几天,便能上下楼梯,一周后便能走出家门,术后1~2个月就能上班。近年来,随着外科微创技术迅速发展,搭桥手术不用切开胸骨就能完成。因此,“心脏搭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心脏搭桥风险没有那么高
在患者看来,在心脏上动刀子,风险肯定不小,这也成为人们不愿意接受搭桥手术的主要原因。
其实,心脏血管多在心脏表面,也就是说搭桥手术是在心脏表面开刀,而不是解剖心脏,对心脏的损伤极小。在国外,搭桥手术都是年轻大夫做,资历深的大夫做先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由此证明,搭桥手术风险并不高。
心脏搭桥手术风险与疗效同在
心脏搭桥手术虽然有一定风险,但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医院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合病人症状的最佳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是,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范围,而且血管狭窄的复发率较高,做普通支架半年内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血管再狭窄的现象,而采用药物涂层支架使血管再狭窄有了明显下降。目前采用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范围越来越广,由早期简单的、局限的单支病变、两支病变到现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各类病变等。但是,介入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对于病变比较广泛以及特殊部位病变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要比介入治疗效果好。因为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彻底地解决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复发率低,远期效果好。但该手术创伤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既往有合并脑动脉硬化、发生过脑梗塞病史的人,容易出现脑神经并发症,轻者会出现一过性记忆力减退,但绝大多数患者在1周至7个月之内可以恢复正常。而严重者可能会遗留永久性脑损伤,包括昏迷、偏瘫、失语、严重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这种情况一般局限在部分高危病人,发生率较低。尽管如此,采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仍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心脏搭桥手术麻醉很重要
心脏搭桥手术有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手术两种,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避免体外循环有可能发生的脏器或脑损伤。这两种手术方法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欧美国家治疗冠心病采用体外循环搭桥仍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全部用体外循环搭桥。国内搭桥技术发展较快,有些医院已基本采用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治疗,但对麻醉技术、外科手术要求比较严格。
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是指在患者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外科医生为患者缝合血管,手术难度要比体外循环搭桥大,虽然可以免除体外循环搭桥可能带来的危害,但也有一定的危险,如手术中心脏位置的搬动,对患者的心律和血压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跳停止的现象。病人能否顺利经受手术、能否从围术期脱离危险和康复,不仅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和娴熟程度,麻醉医生也担负着极大的风险和责任,病人的病情越严重,麻醉风险也越大。尽管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有很多优点,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如血管细、有室壁瘤的病人,就需要在体外循环下做搭桥手术。
心脏搭桥手术术后“警报”仍未解除
治疗冠心病无论采取支架治疗还是搭桥手术,都是针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对症治疗手段,只是治标没有治本,也就是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没有得到治疗。因此,需要控制引起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缺乏运动等。如果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要服用抗高血压病的药物,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合并有高血脂的患者,要服用抗高血脂的药物,以此来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的发展。如果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得不到控制,无论是做支架还是搭桥手术,若干年后还可能会出现新的血管病变和新的血管狭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