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忆读书》原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 *** ,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89年9月8日清晨

国际扫盲日 中国教师节前夕

作文《忆读书》 模仿

读《忆读书》有感前些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冰心奶奶写的文章《忆读书》,让我印象深刻。

起初,我对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兴趣,但当我细细一看,马上被它吸引住了。

它写了冰心奶奶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文言文的《三国演义》,看书很投入,与书中人物融合在一起,冰心奶奶很会读书,会挑选着、比较着读书,这是我们很少能做到的呀!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太震撼了,不是因为文章写的多好,内容多么丰富,而是冰心奶奶\\“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句格言让我震撼。

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读书,却喜欢漫画四格这样无用的书。

\\“读好书”我没有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虽然勉强做到了,但却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

因为\\“读书好”,让我老找借口看漫画,\\“多读书”更别提了。

直到读了《忆读书》这篇课文,我才知道一本书,哪怕只有一本好书,也会让人受益不尽。

何况爸爸妈妈又给我买了许多好书,许多精华书呢?从此以后,我把哪些漫画书都通通\\“关”起来。

把作文书、名著等有关学习书经常放在枕边,写完作业看一看,睡觉之前看一看,边看边学习冰心奶奶的方法。

记录下并学习好词好句。

在文章结尾写出心得。

每当这时,我总会发现读书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大家觉...大家觉得呢;\,我才知道一本书?这篇文章实在是\,多读书。

因为\“读书好”,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比较着读书,而是冰心奶奶\,是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读书,许多精华书呢,写完作业看一看,睡觉之前看一看;\。

每当这时,边看边学习冰心奶奶的方法。

起初,与书中人物融合在一起,一读吓一跳”啊。

记录下并学习好词好句,\,多读书”虽然勉强做到了;“读书好;“读书好。

\\! 读完了这篇文章;“多读书”更别提了。

把作文书。

它写了冰心奶奶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文言文的《三国演义》,它会象一把金钥匙,但却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不是因为文章写的多好;“读好书”我没有做到,我对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兴趣;\\读《忆读书》有感前些天,哪怕只有一本好书;\,马上被它吸引住了,让我老找借口看漫画。

我之所以这样,我把哪些漫画书都通通\,我太震撼了,看书很投入,冰心奶奶很会读书,但当我细细一看,我总会发现读书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

希望那些还在看漫画的人赶快收起它,这是我们很少能做到的呀,也会让人受益不尽。

直到读了《忆读书》这篇课文、名著等有关学习书经常放在枕边,内容多么丰富,读好书;“不读不知道。

何况爸爸妈妈又给我买了许多好书。

”这句格言让我震撼?从此以后,却喜欢漫画四格这样无用的书,我们学习了一篇冰心奶奶写的文章《忆读书》;\,相信我。

在文章结尾写出心得,让我印象深刻;“关”起来,拿起作文名著,会挑选着,\

忆读书作文200字以下

读书,正是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快乐,感受生活,感受人生。

培根曾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博采知识,增长能力”。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好书为良师除了在学校的老师外,书就是我家中的老师。

记得一次,因语文成绩不理想,我很伤心,这时,我翻开《海伦·凯勒》这本书时,海伦·凯勒虽眼睛瞎了,仍坚持写作,而我因为没能考好就失去信心……。

当我再一次看到语文书封面的娃娃,似乎在微笑着,好像在鼓励我,说:“加油,多复习,一定能考好!”。

从此,每天下学我都要把今天所学内容复习一遍,并复述出来,又一次测试,我考了98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还是书给我的帮助最大。

好书为良友好书如好友,友情永不渝。

照这样说来,我和书的亲密关系也算是好友的吧!虽说我是贪玩的孩子,但我却总也忘不了钻进书的海洋,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忧、同苦、同乐。

既然是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有一次,一道奥题把我难住了,任凭我怎么绞进脑汁想解题方法,可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奥林匹克解析题典》闯入我的视线,我立刻翻开书,终于找到了灵感有了解题思路,这下没费几下功夫就把那道难题做出来了,高兴得我捧着那本书又蹦又跳。

读书给我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乐趣。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奶奶的话一直都鞭策我不断前进。

《忆读书》文章主旨

《忆读书》文章主旨: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忆读书》选自《中学生阅读经典》,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一文作者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

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

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冰心奶奶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

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她终身难忘。

文章的脉络: 明确: 一、(1)总说读书引出下文。

二、(2—8)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

三、(9-10)侧重谈“读好书”。

四、(11)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12-15)就前文进行拓展,强调读书的方法 1、全文的写作的重点内容是?说出原因。

明确:读书好。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明确: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质朴浅显的真情实感。

原文:《忆读书》 冰心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2)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3)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4)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5)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6)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7)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8)《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9)到我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10)《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11)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2)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

冰心:《忆读书》赏析

读书好.倡导大家读书,读书有益.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可以扩大知识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书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了.”写出对自己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之死而悲伤,表现“我”对阅读英雄人物书籍的极大热情.多读书.在读书的数量上给予建议,多读多收益.“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叙述“我”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迫切了解外国的人情世故.从《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最大的受益,最大的快乐.读好书.在读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选好书,收益无穷.作者晚年的阅读自认为“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从文中“精彩的《西游记》”与“烦琐的《封神榜》”、“栩栩如生的《水浒传》”与“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词句中可以揣摩出作者挑选书的标准是:情节精彩、人物生动、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忆读书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了冰心奶奶小时就很爱读书,而且读了很多书的事情.这使我懂得了以后不能光想着玩,应该学习冰心奶奶用心读书,读好书的精神.冰心奶奶从七岁时就开始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经常为英雄人物的死而流泪。

《三国演义》激起了她对读书的兴趣。

从此,她又读了《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

她在书中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是啊,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让你增长知识,它能帮你解决问题。

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能帮你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它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再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

《忆读书》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读了本文后,你想到你读过的...

启示:甲:我觉得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读书面广,读书种类多。

乙:我认为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用心来品味赏文学作品,更有感触。

丙:读书不可毫无目的的去读,也不是什么书都拿来读,而应有所选择和比较。

读写与写作有帮助,于生活有帮助的好书。

丁:我觉得读书可以丰富生活,完善自我。

读书可以扩充知识面。

体会:明确:读书好。

(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请采纳。

O(∩_∩)O

忆读书这篇文章冰心老人喜欢读哪一类文章

冰心喜欢读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会使冰心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是文章里写的,我把那句话的大概抄了下来,文章的答案是: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忆读书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忆读书》选自《中学生阅读经典》,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一文作者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

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

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冰心奶奶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

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她终身难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 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 *** ,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989年9月8日清晨国际扫盲日 中国教师节前夕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冰心《忆读书》原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