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黄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在古文里一般用作名词。

译为: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 黄者中也。

——《礼记 • 郊特牲》 译文:黄色是中间的颜色。 黄中之色也。

——《左传 • 昭公十二年》 译文:中间的颜色,即为黄色。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论衡 • 騐符》 译文:黄色是土的颜色,位于中央。 字源解说 “寅”、“黄”在甲骨文中同源,后分化。

黄,甲骨文是指事字,在“矢”的字形(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用赤碣色的泥浆,在箭靶上涂抹出一圈赤碣色的靶心,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有的甲骨文在表示靶心的圆圈指事符号内加一横,写成“日”,强调其为射箭者的准心所指。有的甲骨文为了与“寅”字相区别再加“口”(靶圈)。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箭靶上用赤碣色泥浆涂抹的醒目靶心。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靶圈)写成不知所云的“廿”,使字形复杂化。有的金文则误将表示箭只的“矢”形写成“火”形,导致“矢”形消失。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黄”是古代箭靶的靶心,“广”(广)是古代射箭场。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

2. 黄在古文里怎么说

黄 huáng

〈形〉

(1)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2) 黄色 [yellow;sallow]

黄,地之色也。——《说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

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

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易·坤》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绿衣黄裳。

千里黄云白日曛。——唐· 高适《别董大》

地履其黄。——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得张黄盖。——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黄烘烘(形容金黄色);黄干干(形容很黄);黄骝(黄红色的骏马);黄盖(帝王车上所用的黄色车盖)

(4) 枯黄 [withered and yellow]。如:黄落(指草木的枯黄凋零);枯黄(凋零的草木);黄芦(枯草的芦苇);黄芜(枯草);黄落(草木枯萎凋零);黄萎(枯黄衰萎);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5) 美好 [fine]。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词性变化

◎ 黄 huáng

〈动〉

(1) 垮掉,坏了事 [fall through]

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 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 秋菱。——《红楼梦》

(2) 成熟 [ripen]。如:黄陇(庄稼成熟后的田垄);黄稼(成熟的稻麦)

◎ 黄 huáng

〈名〉

(1) 黄赤色的马 [yellow horse]

有骄有皇,有骊有黄。——《诗·鲁颂·駉》

路车乘黄。——《诗·秦风·渭阳》

(2) 金印 [golden seal]

怀银黄,垂三组。——《汉书·酷吏传·杨仆》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如:酸性黄;碱性黄;直接黄

(4)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如: 治黄;黄泛区

(5) 黄帝的略称 [Huangdi,the Yellow Emperor]。如: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炎(“黄帝”与“炎帝”的合称);黄唐(指“黄帝”和“唐尧”);黄神(指“黄帝”)

(6) 指色情的书刊、电影、录像等 [ *** ; *** ography]。如:扫黄

(7) 古国名 [Huang state],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8) 指酒 [wine]。如:黄公(卖酒之家);黄流(指美酒);黄封(泛指美酒);黄汤(酒的别名);黄娇(酒的代称)

(9) 指幼儿 [infant]。如:黄口孺子(年幼无知的孩子);黄口(指幼儿);黄吻(同黄口);黄颔(即黄口。指幼儿)

(10) 指老人 [old man]。如:黄者(指老人);黄耄(指老人);黄发(指老人);黄眉(黄色的眉毛,指老人)

(11) 粪便 [excrement and urine]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经》

(12) 牛黄 [bezoar]

牛有黄在胆。——宋· 苏轼《格物粗谈》

(13) 黄犬 [yellow hound]

左牵黄,右擎苍。——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4) 热病 [fever]

古父老言五十年前,多患热黄。——唐· 李肇《唐国史补》

(15) 烟叶 [tobacco leaf;leaf tobacco]

茶黄互市,为制夷之要。——清· 魏源《默觚下》

3. 百家姓里说黄怎么说是草头黄

立早不为“章”草头亦难“黄”

偶尔听到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读背这样的话:“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把眼一瞧,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本练习5中的“学用字词句”:别人问你姓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下面共有八句,分别是:

什么张?弓长张。什么章,立早章。

什么王?三横王。什么黄?草头黄。

什么吴?口天吴。什么胡?古月胡。

什么李?木子李。什么吕?双口吕。

看完之后,顿时来了挖墙脚的兴致。

先说“章”。其实,我原来也说“立早章”。大概是1996年,我去无锡参加一个书法培训学习,当时教文字学的教授非常严肃地给我们纠正了一些汉字中常识性的错误,其中就有“章”字。他告诉我们,严格地讲,只能说“音十章”。《说文解字》里对“章”的解释是:会意。“章”字本就是由“音”“十”二字组合而来。“音”是音乐的意思,“十”是个位数终了的字,也表示多的意思。因此,“音十”表示音乐完毕了或者多篇音乐合在一起就是一章。“章”的本义也就是一曲音乐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乐章”、“篇章”也是用其本义。

教授知道我们这些学员当中有不少是教师,便对我们说:“回去教学生查字典时,千万要教学生查‘音’字部,而不是‘立’字部。”(以前字典里通过“音”部和“立”部都可以查到“章”字。)

其实,在最近公布的《汉字部首表》上,通过“立”字部已经查不到“章”字了。发布这个规范化的部首表时,国家语委的专家举的就是“立早章”这个错误拆字的例子。看来“立早章”这个以讹传讹的胡拆法应该寿终正寝了。

再来说说“黄”字。教材中说“草头黄”似也不妥。我看到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字竟是查“草”字头吗?赶紧一查字典,否也,只可以查“八”字底。我又细细地查了字典,发现“黄”这个字与“草”其实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黄”其实是个象形字,在金文里像蝗虫的样子,所以它的本义是“蝗虫”的意思。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黄”的——地之色也。从田从口,口亦声。口,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古文黄。乎光切。

看来,黄是地之色,非草之色也。这个字的结构也是“口”中间加个“田”,草头何来?

记得当时那个教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别人可以说“立早章”,但我们无论是搞书法的还是当老师的却只能说“音十章”,而且只要一听到别人这样说,要不厌其烦地帮着纠正过来。要知道,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了这样的说法是一辈子也纠正不过来的。

4. “到”在古文里怎么说

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5. 文言文翻译 黄徵君论作诗

4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4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4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4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4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4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4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4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5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5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

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5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评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5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5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5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5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5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5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

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6. 文言文书黄笙画雀的翻译

译文:

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原文: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7. 文言文“黄粱一梦”的翻译

翻译: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

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