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13):是先做你所说的,还是先做然后再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子贡问怎么算一位君子,孔子说:“先做你所说的,其他人自然会跟从。”

【我的理解】

这一章在断句上,有另一种版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做后说,重点突出了君子的行动力,以及不说大话空话。

这样说来,好像也说的通。只是,如果真是这个意思,孔子大可直接说“先行后言”,四个字就把意思说明白了,不需要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从正常语法上来说,不太合情理。

前面已经多次说过,《论语》中的君子,有从政者的意思,重点突出是身份而不是德行与操守。子贡问“君子”,意思就是子贡想了解怎么为官,如何从政。那么,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的“言”字,就是政令,要求的意思。而不是指闲言碎语。

凡政令颁布,必定事先说明,广而告之。若是当政者不说,先实行,会让底下的人摸不着头脑。换句话说,政令政策就像游戏规则,制定游戏规则之后,一定要让所有参与者知道,否则玩不下去。

而要保证所推行的政令能更为顺利的进行,当政者首当其冲要做示范,要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这不是随便颁布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

一道政令,如果当政者颁布后,自己还按照老路子来,那新政令的威信必定大打折扣。如果当政者要求别人遵守,自己不遵守,则又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两者的结局都一样——政府失信。

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民众对政府没有信任,是一个政府最危险的时刻。孔子所言,看着平白无奇,实则已经抓住了政府的要害。

平日里,我们既不要言而无信,同时也不要闷头闷脑的做。说了不做是小人,而没有任何说明的只是做,又会让人看不懂,别人可能也不能理解,反而徒增了我们被误解的机会。

说是一定要说的,看准时机,少说,谨慎的说,说自己绝对做得到的,然后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才是比价成熟的做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