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书信来往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1.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释义: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释义: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

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释义: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

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

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5、《钟陵禁烟寄从弟》唐代: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释义:

(柳)落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日头又已西偏,独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长得密密稠稠。

寄给(近亲、好朋友)亲戚朋友们的书信竟也音信全无,我又怎么敢在黄昏的时候听那杜绝的啼鸣呢。

2.关于书信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3.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

鱼传尺素出处: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展转不可见,忽觉在他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是:“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鸿雁传书的出处:

《周易 渐》曰:初六鸿渐于干,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威仪吉;《礼记 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盲风至,鸿雁来……是月也,日夜分……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是月也;《仪礼》曰:大夫执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周书》曰: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不来,远人背畔。小寒之日雁北方,雁不北方,民不怀至;《春秋繁露》曰,凡贽大夫用雁,雁有类。长者在民上,必有先后,雁有行列,故以为贽。

4.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5.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6.古人朋友之间书信往来的诗词分析

书信大行天下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

一管狼毫(无狼羊亦可)、一纸素笺,写不尽上下古今多少事;一声问候、一声呼唤,寄不尽山长水远相思情。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闺训也不允许怀春少女踏出闺门半步。粉墙高阁,雕栏重帘,遮断了多少佳人梦;书生寄语,小姐题诗,演绎了多少传奇事。

“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其中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还不是书信为双方连起了红线。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书札中,蕴涵着多少浓浓的亲情和厚谊。

“大人尊前,叩请金安”,“惠书敬悉,思意绵绵”这是游子对父母的思念;“接获手书,快慰莫名”,“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纸短心长,甚为至念”,这是友人对友人之间的关切;“别后萦思,愁肠日转”,“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这是怨女对旷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领袖,在书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师之情。

“诲谕勤勤,感且不尽”,“世局多故,为国自珍”,便是毛泽东信中致师之语。 古代不比当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点钱便可以出书。

无论是高人学士,迁客骚人,诗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间诗酒唱和中保存下来的。古人出一本书,,出一本诗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穷经,不闹出个名气,那是出不起书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书。

即使是李贺,可说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因为他死得太早,诗集还是后代的“粉丝”们刊印出来的。因此古代诗词文赋的流传形式,往往靠书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书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酒肆留别”、“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杜甫的“寄韩谏议”、“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这是一首七律,仅标题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说在战乱的时期,白居易从河南到关内,饥餐渴饮、兄弟离散,望月而引发思念之情,接着就列出一串人名,这不是书信又是什么。因是文言,人们大都能看懂或记住诗,而这些有点拗口的标题,往往不被人所记忆了。

再看诗内四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不是诗化的书信语言吗?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中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挂念而不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最感人的,莫过于陆游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园影壁上题诗(词)相寄的“钗头凤”。

陆游说:“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唐婉说:“小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一个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个是“欲笺心事,独倚斜栏”,两情相悦,却不能所属,连互相寄封信都那样难,不得已发出了“难!难!难!”、“莫!莫!莫!”的感叹,这是多么深挚无比,令人窒息的爱情啊!一张尺素、一纸红笺,承载着古来多少深挚的情感啊!记得上中学时,本人尚是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愣头青的时候,看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题壁诗词,沉沉焉以感胸内憋闷潸然而泪下。绵绵真情,一字一泪,已使红笺尽湿,这些诗句把书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已表现殆尽,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况且还有那么多关于书信的传说呢,《柳毅传书》、《红叶题诗》,使书信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朦胧而美丽。那传递书信驿路上来去匆匆的马蹄,在黄尘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纸短情长的诗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撩起帘幕遥望天际征鸿的少妇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艳的图画,给后人以不尽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不仅内容丰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怀旧,多少情思留在纸上!至于曾国藩家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已成为经典.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经风历雨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说它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毫不过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通讯从来也没有现在这般快捷。

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变成了弹丸之地,不要说天涯海角可以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似乎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总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信的人已经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时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成了零距离,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声“哈罗”,那边一声“OK”,在电话(手机)两端,复杂的感情简化了,两人之间感情的细节被电波删节了。

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是形同公文,没有感情,没有诗意,更不会有故事和传说。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呢还是不幸?我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