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遭嫌弃    鸡汤:我真就这么难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那些年,《阿甘正传》的“巧克力”语录还正当流行,汪峰必问的“你的梦想是什么”还没被玩坏;那些年,“鸡汤”还是褒义词,“勇敢、坚强、幸福、乐观”还正值“鲜肉”……

那些年,是“鸡汤”的“黄金年”。

或许是“鸡汤”太过泛滥而至廉价,又或许是大众不再满足于无意义的“空谈”。如今,人们提“鸡汤”声讨,谈“鸡汤”色变,嗤笑之余纯然是对“鸡汤”的抵制和唾弃。

于是,众人言:“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

然而,“鸡汤”无辜,试问,它真就那么难喝?还是,你们不会喝。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中写到: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情理的。而“鸡汤”的存在正是源于大众的“市场需求”,出于这种精神需要,“厂商”的“成批量生产”,使“鸡汤”这个词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涵义,而成为一个可以随意扣的屎盆子,我把这样来源的“鸡汤”称为“伪鸡汤”。

“伪鸡汤”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片面的深刻,脱离现实,天马行空。 比如,水煮青蛙、羚羊飞渡的伪科学,又比如“善良没用,你得漂亮”“多照照镜子,很多事情你就明白原因”这类让人啼笑皆非的伪金句。

二、牵强附会,为了励志而励志。 比如,“坚持100天,你就是下一个马云”这样假大空的套话;

又比如,为了营造积极氛围,故弄玄虚,禅师喝水、吃饭、如厕都能悟出一堆真理;

再比如,“被人打一拳,你不反击不是懦弱,而是能屈能伸”这样的荒谬“警句”。

三、虚假人设,把积极因素绝对化。 伪鸡汤常会出现人设错位,比如,在名人身上编造奇妙经历;

又比如随意“引用”名人名言,雨果说、爱因斯坦说、亚里士多德说……

再比如,神化人物,他们走向成功的时间往往异于常人,遇到困难即乐观,一乐观,困难就得到解决……诸如此类,层出不穷。

而“真鸡汤”往往不衷于此道,它的出现常带有热烈的生命力。它真实,自然又让人信服。

最为重要的是,它有着引导受众做出正确行为导向和激发他们内在潜力驱动的神奇魔力。正是这样的魔力,使得“真伪鸡汤”生出缝隙,横亘出一条界线明晰且不易撼动的分水岭。

“鸡汤”因时,因人而定。 文字的外延和语言的扩展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特有的功效。

人在失意时需要安慰,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各方面的压力,高三学生的心情都是起伏不定的。

如果有人在这时去跟他说,“活在当下”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有些事做不到不可强求”,那么,“鸡汤”便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鸡汤”是汤,不是药,莫把补汤当补药。 如今在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标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肯给勺的鸡汤不是好鸡汤。

我对这样的说法并不全盘认同,“鸡汤”确实存在“只给世界观,不提供方法论”的弊端,但其实这样也并无不可。

那些真心求勺,想要“路径提供”的人或许是惰性作祟,出于对捷径的依赖;又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力,对困难的主动妥协。然而,无论出自其中哪种原因,它们都存在着潜在的事端与隐患。

要我说, 与其花大把时间在“鸡汤”中找“路径”,倒不如在自己身上找“出口”,退居一隅,自我规划。

鸡汤可别躺着喝。 “鸡汤”并非一无是处,但也不是处处真理。若是事事依赖,时时信奉于千姿百态的“鸡汤样式”,躺在床上,吹着空调,今天这个金句,明天那个段子,信手拈来,毫无头绪地一通激励。没过两日,嫌单词太多,句法太难,转身放弃。

如此这般,获得的只能是短暂的“奋斗体验一日游”,而不会是长效又稳固的“终极舞会入场券”。

有人认同鸡汤,也有人反鸡汤。究其本质,反鸡汤衍生出来的毒鸡汤也是“鸡汤”。只是,毒鸡汤站在了鸡汤的反面。它或辛辣,或尖锐,或自嘲,或鄙夷。它用冷眼看待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暴击和伤害。

它是刺痛的一方,不留情面,直戳命脉。但它也是温柔的一方,宽慰消融,自我和解。它是进取,是勇敢,是激励,是向善,是不论世界如何“以痛吻我”,都会“报之以歌”,回馈温情的一方。

我并非鸡汤主义者,也不是反鸡汤大军中的一员。对于“鸡汤”,我有着自己的看法,而 最为紧要的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保持应有的理性,用正确的判断去裁夺对你有价值的、合适的信息,取精去糟,去伪存真。

毕竟,要慎喝鸡汤,小心太油。

——“无论境遇怎样,你都有不堕落的自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