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黄的个人成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近代工程科学、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交织形成的新的学科领域。1979年美国国家科学顾问、伦塞勒多科性工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毛昭宪教授率领美国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代表团来到中国,通过学术交流、访问,对北京、广州、成都等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翌年,康振黄应邀参加了美国戈登生物工程与矫形科学的学术讨论会,使他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信息,萌发了应用近代工程科学和物理科学来解决医学和生物学问题的强烈愿望。
康振黄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教授吴和光携手倡导和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的研究。面对没钱、没人、没设备的重重困难,他和几位教师一起,废寝忘食地开始了研究工作。
一方面,他四处奔走,寻求四川省科委、成都科技大学等有关部门对这门新兴学科的支持,广邀有关大专院校的理、工、医学工作者们为这门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他扎扎实实地投身于生物力学的研究。
自1979年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康振黄的带领下,成都科技大学建立起相当规模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室,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队伍,开设了有关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生物信息与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形成了三个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及心血管系统人工器官;骨、软组织和牙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生物系统及力学模拟系统的信息、控制与数据处理,承担了15项国家和省的重点研究项目,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论文和成果,先后15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成都科技大学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热解碳材料、人工器官等许多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起来,并与华西医科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康振黄和吴和光一道广泛联络四川省各大学、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创办了《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联合有关企业创立了科研-生产-经营型联合体四川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由于康振黄在生物力学领域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以及他在中国这一学科领域所起的促进作用,他已成为国内公认的生物力学学术带头人之一。 1983年,他首任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5年被选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并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副主编。他是1985年中、日、美第二届生物力学国际会议和1991年第三届美、日、中生物力学国际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和会议的中方主席。1985年4月,他被接受为欧洲生物力学学会会员,并被特邀参加1986年9月联邦德国召开的第五届欧洲生物力学会议,他在大会上作报告并担任执行主席。他在这次大会上作了《心血管流体动力学》的报告,首次提出心瓣流体动力学这个学科的构思和内容,受到了欧洲生物力学界的关注。1986年4月,美籍华人冯元桢教授两次致函康振黄,告知他作为杰出的生物力学学者被选为1990年世界生物力学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
正如现任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桂通在第三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前言中所写的:“中国生物力学的发展还应当感谢康振黄先生的卓越贡献,他成功地领导了第一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他的领导下,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蓬勃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在国际生物力学的一些学科领域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众所瞩目的。”
开拓心瓣流体动力学的研究
发展人工心瓣
人体的心脏内有4个精巧的元件——心脏瓣膜,它们是只允许血液向前流动而阻止血液倒流的“阀门”,使心脏起到心血管系统的血泵作用。但是,当它们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病变,出现关闭不全或狭窄时,就会影响整个心脏的功能和效率,构成瓣膜性心脏病。世界上每年患此病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人,因此研究心瓣的力学特性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意义,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人工心脏瓣膜的问世为挽救严重瓣膜病患者的生命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围绕人工心瓣流体动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心瓣流体力学研究中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1979年,当康振黄和同事们刚开始向生物力学进军时,就确定了以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心瓣流体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关于天然心瓣关闭机理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一些生物力学家和生理学家曾先后提出了六七种理论,如涡流理论、逆向压力梯度理论等,目前尚有较多争议,而且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满地解释心瓣关闭运动的全过程。康振黄认为,在心瓣关闭机制中,不可能是单一因素起作用,他和助手们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因素的新理论,与模拟实验结果十分相符,与上述两种理论的有效区域对比也相当一致。1984年,在国际应用力学与生物力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上,这一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人工心瓣设计理论方面,1983年,康振黄及其同事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人工心瓣——双叶翼型瓣的设计理论,指出用机翼绕流理论来设计机械瓣,可得到更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1983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日、美第一次生物力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康振黄报告了这一理论成果及其定常流、脉动流试验结果。这篇报告当即受到冯元桢、毛昭宪等外国专家的好评。冯元桢教授称之谓:“这是一篇很漂亮的论文……把机翼理论引入心瓣设计,是很有创见的学术思想。”同年7月,他应邀在国际血液灌注与人工器官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人工心脏双叶翼型机械瓣膜设计理论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外国专家认为:“中国在这个领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接近国际水平。”
围绕着人工心瓣流体动力学的研究,康振黄及其助手们还开展了对血液循环系统模拟理论和模拟实验的研究。1984年,提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一种“分布-分段集中三参数四单元模型”及一套较完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在1984年5月济南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上宣读了论文《脉动流模拟血液循环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现已根据这种理论研制出仿真度很高的、性能优良的人工心瓣脉动流模拟装置及肺循环系统模拟实验装置。
1991年,康振黄出版了关于心瓣流体力学的第一部体系化专著《心瓣流体力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建立心瓣流体动力学的体系框架。同年10月,他应波兰科学院邀请前往华沙讲授这门学科。

康振黄及其助手们不仅把精力放在心瓣流体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而且还开展了人工心瓣的设计、研制及临床应用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双叶翼型机械瓣设计理论和有铰薄翼理论,联合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组成了跨校、跨学科的联合研制组,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先进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新型人工机械心瓣双叶翼型人工机械心瓣,并已用于临床试验,为发展中国自己的人工心瓣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康振黄及其助手们还对生物心瓣的流体动力学理论、材料性能研究及四川牦牛心包生物心瓣的研制作出了成绩。
教书育人
“为四化培养人才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康振黄常常这样说。
康振黄自年轻时就活跃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到过很多学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撰写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教材。
1980年,他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后,仍然坚持教学第一线的工作;1983年底,担任副省长后,他仍留任成都科技大学力学研究所所长职务,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指导研究生。白天他在省政府上班,晚上,研究生们常轮流向他求教。他说:“带好研究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的事业得靠这些年轻人来继承。因此,凡我知道的知识都及时传授给他们,不知道的,就引导他们学习,让他们迅速成长。”康振黄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学风。他常常告诉学生,学风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要有踏实精神;二是要有创造;三是要有坚韧的毅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他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培养接班人。他乐意把一切新观点、新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和同事们,每次出国归来都把各种资料、书籍全部交给教研室、实验室,从不据为己有。
康振黄心里装的只有国家和事业。他当副省长后,省政府分了一套住房给他,使用面积比他在学校的住房大近一倍,设施也好得多,但他坚持不要,因为住在学校搞科研更方便。在生活上他更是朴素节俭、克己奉公。1984年6月,他和一名助手去美国访问3周,只花了54美元生活费。为了给国家节约外汇,出国讲学访问期间,他常常住学生宿舍和到小餐馆就餐。他几次出访都把节余的公杂费、生活费等上交给国家。1991年,他被评为四川省人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在康振黄的影响和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迅速成长起来。近十多年来,他指导的20余名研究生中,有2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2名正在国外深造,其余都战斗在生物医学工程或有关工作岗位上。早年曾想挽留他留在美国的著名科学家柏实义教授回国访问时,对康振黄说:“你回祖国对了!社会主义祖国确实是个大有用武之地的广阔天地。”年逾古稀的康振黄,现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为了四川省的科技教育、卫生事业,为发展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他仍在殚精竭虑地继续探索,不断进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