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30篇课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1. 小学生必背50篇古文

江南 敕勒歌 咏鹅 咏柳 风 凉州词 登鹳雀楼 春晓 凉州词 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静夜思 古朗月行(节选)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别董大 绝句 春夜喜雨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游子吟 江雪 寻隐者不遇 枫桥夜泊 渔歌子 塞下曲 望洞庭 浪淘沙 池上 赋得古原草送别 忆江南 悯农(一) 悯农(二)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登乐游原 蜂 小儿垂钓 江上渔者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晓景》 题西林壁 夏日绝句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题临安邸 游园不值 乡村四月 墨梅 石灰吟 竹石 所见 己亥杂诗 村居 长歌行 七步诗 回乡偶书 宿建德江 从军行 竹里馆 独坐敬亭山 秋浦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江南逢李龟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寒食 滁州西涧 竹枝词 乌衣巷 秋夕 商山早行 梅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朝天子·咏喇叭一共九十多篇,其实都是该背的,想要五十个,从里面挑就行了。

2.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50篇(7~9年级)是哪5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3、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4、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5、咏柳 贺知章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7、登鹳雀楼 王之涣8、春晓 孟浩然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10、出塞 王昌龄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12、鹿柴 王维1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15、静夜思 李白16、古朗月行 李白17、望庐山瀑布 李白18、赠汪伦 李白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20早发白帝城 李白21、望天门山 李白22、别董大 高适23、绝句(两个黄鹂鸣柳) 杜甫24、春夜喜雨 杜甫25、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26、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27、枫桥夜泊 张继28游子吟 孟郊29、江雪 柳宗元30、渔子歌 张志和31、塞下曲 卢纶32、望洞庭 刘禹锡33、浪淘沙 刘禹锡34、赋得古原草 白居易35、池上 白居易36、忆江南 白居易37、小儿垂钓 胡令能38、悯农 李绅39、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40、寻隐者不遇 贾岛41、山行 杜牧42、清明 杜牧43、江南春 杜牧44、乐游原 李商隐45、蜂 罗隐46、江上渔者 范仲淹47、元日 王安石48、泊船瓜洲 王安石49、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 苏轼5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52、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53、题西林壁 苏轼54、夏日绝句 李清照55、示儿 陆游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大成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大成59、小池 杨万里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61、春日 朱熹62、题临安邸 林升63、游园不值 叶绍翁64、乡村四月 翁卷65、墨梅 王冕66、石灰吟 于谦67、竹石 郑燮68、所见 袁枚69、村居 高鼎70、已亥杂诗 龚自珍。

3. 小学课文的一篇文言文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 1.荆:楚国 2.舍人:宫廷侍从 3.少孺子:年轻人 4.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通“旁” 6.延颈:伸长着头颈 7.伐:进攻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罢:停止 10.则:就。

11.三:多次 12.子:你 13.委:缩 启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4.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30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

相似回答